玺印篆刻即印章 , 是依附于书法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门传统艺术形式 。它也是以文字作为表现对象 , 然而与书法不同的是 , 它以刀代笔 , 以石为纸 。在印面上 , 如果文字的部分突出 , 我们就称之为阳文或朱文;如果文字部分凹陷 , 我们就称之为阴文或白文 。虚实互动 , 阴阳相生 , 如此就在印面的方寸之地上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和无穷的韵味 。习惯上我们把战国、秦汉、魏晋的印章称为玺印 , 明清以来的印章称为篆刻 , 是公认的两个高峰 , 而唐、宋、元三代的印章 , 则处于玺印已衰 , 篆刻未兴的低谷时期 。
关于玺印的最早起源 , 在汉代的典籍中 , 可以追溯到蛮荒时代附会灵异的传说 。能够明确肯定的是 , 到了春秋时代 , 玺印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从广义的用途上分类 , 古玺印可以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种;从制作方法上 , 又可分为铸印和凿印两个大系 , 后世的篆刻家不是追求铸印的工稳风格 , 就是追求凿印的雄肆风格 , 当然也有两种风格兼善的 。
古玺印艺术大体可分为三个高潮时期 , 也就是战国、秦汉、魏晋 。战国玺印在古玺印中形式最为丰富多样 , 又由于文字尚未统一 , 所以战国玺篆书也极为多元化 , 给人新奇的感受 。相比嗣后的汉印 , 战国玺呈现的是一种无序之美、变化之美 , 艺术价值是极高的 。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字 , 玺印的艺术处理也渐趋规范 , 形制开始以方形居多 , 印面逐渐显得匀停规整起来 。汉印直承秦制 , 同时汲取分书即无波磔隶书的特点 , 形成与印面丝丝入扣又方整谨严的汉摹印篆 , 从而臻于规范美、齐整美的大成 。可以说 , 汉印风格就像是书法中的唐楷风格 , 所以一直被后世奉为正统的圭臬 。
古玺印中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急就章 , 系出于汉魏军中拜将 , 临时授印 , 由于时间紧迫而在短时间内一气镌成的印章 。此类印章是雄旷奇悍之祖 , 影响深远 。此外属于古玺印范畴的封泥、汉玉印、生肖印等 , 都提供了后世治印人无穷的创作灵感 。
战国官玺多镌官名 , 在先秦古书上都有记载 , 如司工、司马、司徒、司寇、相邦、大府、行府、大夫、啬夫等等 , 大多是铜质 , 鼻纽 , 一般约为2.5至3厘米见方 , 以白文凿刻为主 , 而且大多有粗细与文字相近的边栏 。
隋唐、宋、元虽然处于由玺印转化为篆刻的过渡时期 , 但也发生了不少对于印章艺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如唐代印章开始应用于书画上 , 从此明确地将书画的审美体系移植给了印章 。宋代的一些大书画家如米芾、赵孟頫都有收藏古印的癖好 , 并分别留下自篆自刻印章或自篆印章请工匠代为镌刻的记录 , 他们还喜欢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钤盖各式艺术印章 , 为后世文人诗、书、画、印相互借鉴 , 合而为一埋下了伏笔;元代的吾丘衍在推动印学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实事 , 他力矫唐宋六文八体失真之弊 , 以玉筋篆入印 , 并撰写了关于印章和古文字学的著述 , 如《学古篇》、《印式》、《周秦刻石释音》等;元代的王冕甚至找到了能大大增加文人治印可操作性的印材--花乳石 , 只是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 。这些文人篆刻爱好者对于篆刻作出贡献的证据现在大多已不可考证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正是由于他们的工作 , 使得明清流派印的出现不致成为空穴来风 。另外 , 值得一题的是宋元的一些押印 , 采用楷书入印 , 有稚拙 , 凝重的效果 , 这是印史上非常有趣也是长期不被人重视的一个现象 。
经过由宋到明几代人的努力 , 由古玺印转化而来的篆刻艺术 , 其独立性越来越强 , 逐渐形成印学 , 在文人群体中蔚然风行起来 。自明代中叶到20世纪的近600年时间里 , 涌现出不少风格不同的流派 。引发了人们对古玺印艺术的再认识 , 对清代开始的绘画风格流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篆刻影响书画 , 使越来越多的书画家追求金石趣味的同时 , 其自身也受到来自书画方面的影响 。由于印章钤于书画上 , 为了照顾统一性 , 其内在风格必须与书画保持一致 , 这就造成篆刻艺术的审美体系进一步地向书画靠拢 。篆刻在表面上虽然显出独立的趋势 , 实质上是逐步逐步加深了对书画的依附 , 书、画、印变得难以分割 。自明清流派印的出现开始 , 印章由先秦一种相对带有很大自由度的艺术 , 嬗变而成为一种受到很多方面因素制约的高深艺术了 。值得一题的是 , 明清两代的篆刻流派 , 习惯上均以姓氏、地区来为派别冠名 , 经过一定时间的师承传继 , 产生出不少有待释疑的复杂问题 , 还需要关心篆刻命运的人仕做进一步搜证与考证的工作 。
古玺印时代、质地、用途和真伪的鉴别
中国古代玺印起源很早 。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 , 玺印已开始普遍使用,至今遗存较多 。战国时期的印称为“□” , 即玺 。以后各代则通称为印章 。玺印的质地除铜质外 , 还有金、银、铁、玉、陶瓷、骨、牙、木、晶石等质料 。宋元以后 , 文人刻石 , 石章便开始流行 。明、清时期治印 , 名家辈出 , 流派纷呈 , 使篆刻成为一种专门艺术 。
玺印的著录和研究 , 始于宋代 。北宋王俅《啸堂集古录》下卷中已有关于古代玺印的著录 。元代吾丘衍的《学古编》 , 则是古代玺印研究的专论 。近代 , 随着古文字学研究的深入,古玺印的研究才有了较大的进展 。清末瞿中溶著《集古官印考证》、陈介祺编《十钟山房印举》等 , 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古玺印研究出现更加繁荣的局面 。1981年罗福颐编成的《古玺汇编》及《古玺印概论》等著作是这方面重要的代表 。
古代玺印的鉴定 , 主要应从名称、质地、形制、文字、纽制和款式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 才能达到断代和辨伪等目的 。
名称的辨识:
古玺印中多有玺、印、章、宝、记、关防、符、契、信等字名 , 各代所用的字名也有所区别 。
①玺 。春秋战国时期官、私印皆称“□” , 即玺字的古体 。秦以后 , 玺字一般为帝后印称谓 。汉代王印也称玺 。
②印 。秦时开始称印 , 如秦“昌武君印”等 。此后 , 一直沿用 。
③章 。汉武帝时官印中开始使用 , 但仅限于高级官吏 , 如汉代传世“广汉大将军章” 。汉魏将军印也都称章 。隋唐时废止 。
【古代玺印】 ④宝 。唐中期以后帝后、王室印一般称宝 。
⑤记 。唐代已有 , 宋代与印并用 , 沿用至清 。官印中称记则为微官所用 。
⑥关防 。仅见于明、清两代 。
⑦符、契、信 。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时的官印 , 如故宫旧藏李自成颁发的官印“辽州之契”等 。
⑧图记 , 见于清印 。
质地鉴定:
战国至明清 , 官私印的质地多数为铜质 , 也有金、银和玉质 , 还有琥珀、玛瑙、骨角和木石等质 。战国时期官印质地有铜、玉、陶三种 , 以铜为主 。铜、玉印的使用尚无明显的等级规定 。秦汉官印质地有金、银、玉、铜四种 , 并有等级规定 。玉印最贵 , 只帝后玺印方可用玉 。但私印用玉十分普遍 。金印次之 , 一般为王侯印所用 , 帝后印用金质则是宋代以后的制度了 。文武百官印 , 依官品高低 , 分别用银印和铜印 。官印中质地的等级规定一般在各朝末年都未能严格执行 。在古代官印中 , 石印均为“明器” 。私印质地 , 没有等级界限 , 随意使用 。明清以来 , 石章数量增多 , 寿山、青田等优质石材开始用于明、清时期的流派印中 。
形状与纽式的鉴定:
古玺印上均有纽 , 且形式甚多 , 历代也有不少变化 。战国古玺中,以方形坛纽印居多 。私玺形制小于官玺 。这时官、私玺尚无定形,大小不一,纽式也多种多样 。秦代开始 , 古印形制渐趋统一 。秦汉官印多方正或为方印之半,呈长方状 。私印较小于官印,且以方印为主 。在秦及汉初还流行长方及圆形私印 , 汉代尚多两面印 。在官印纽式中 , 秦代有坛纽 。蛇纽和鱼纽仅见于汉初 。鼻纽和龟纽是这一时期官印中的主要纽式 , 私印中的纽式与官印大体相同 , 除上述纽式外 , 还出现有少量象纽和兽纽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少数民族官印的纽式中最常见的为驼纽 。隋、唐以后官印形制大变 。形体变大,方印为主,印的大小多与官品成正比 。长方形印见于明、清的“关防”和“记”印 。隋唐时期官印多用环纽 。五代以后的印纽多无穿 。宋、元官印也无穿 , 纽成短矩形把手 。至明、清时把手加长 , 为□纽 。
文字辨识:
古玺的书体为战国古文 , 阴、阳刻并用 , 印面的构图也活泼多变 。秦汉印系用不同体势的篆书 , 其中秦印文字为小篆;西汉印的文字多为结构宽博 , 方圆相兼的摹印篆 。汉代私印中也出现有笔画盘旋曲折的缪篆与鸟虫书 。东汉中期以后 , 印文受隶书影响 , 笔划从简 。南北朝时印文更显棱角森挺 。这一时期官印均阴刻 , 私印中则阴、阳刻并用 。
秦及汉代初期印面均施界格 。汉文帝和汉景帝后 , 印已无界格 。印面布局饱满 , 印文排列规整 。隋、唐时期的官印 , 除西夏印用阴刻外 , 其余全为阳刻 , 文字篆体圆转 , 但印面构图疏密有别 。辽、金以后 , 印多用九叠篆 , 讲究将印面填满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多用本族文字入印 。辽、金有契丹文印 , 西夏有西夏文印 , 元有八思巴文印 , 清印则用汉满两种文字 。明、清以来流派印的鉴别 , 需要细细体察各派风格 , 找出规律 , 分析石章质地、款式、文字等的异同 , 进行综合判断 。
古印真品 , 时代特征和印文内容都能和谐地融为一体 。只要抓住上述几方面的特点 , 就可达到断代的目的 。伪造的古印 , 除多数制作粗劣外 , 由于作伪者多缺乏古文字学、古印学及古文献的基本知识 , 因而往往不能把上述几方面因素统一起来,以致顾此失彼,破绽百出 。明、清流派印中 , 假冒名家的伪印甚多 , 必须多看真品 , 熟记各家的风格特点 , 鉴别时才能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注“中国书法在线”字样 。)
- 中国的古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十种类型
- 什么是年号纪年
- 古代男女结婚年龄
- 都江堰文庙
- 古代九州指的是哪“九州”
- 中国古代各朝的官服:极具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 古代历史上的“丁忧”是怎么回事
- 古代男子腰间挂“玉佩”有何讲究
- 中国古代的六大天书
- 大理国时期的祀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