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自古以来,有着勤劳、憨厚、敬上、好客的民风 。
“憨厚”是山阳人的主要特点 。不分畛域,比邻而居,甚少争斗,居远乡者,年老者,很少入县城,深山之民,多怕官,旧时吏役下乡,则懔若帝天,不敢仰视,故每人鱼肉;现虽官民平等,多数视于为党的化身,但有纠纷,一经调解,便息事宁人,纵吃小亏,也不事争讼,甚会自我解嘲:“长钱往前算,赔本往后算” 。改革开放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法律意识虽有所提高,但“憨厚”的本份还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上留存着 。
“好客”又是山阳人的一大传统 。原商州志云:“商地民贫,商民风啬,非啬,乃贫也” 。而山阳之民风,民虽贫却不啬,普遍热情好客 。到农家,上到八旬老翁,下到几岁儿童,都要向你上茶、敬烟,问食问宿,拉留你食宿 。鹃岭以南尤甚,举凡城镇乡村,皆有“清早即起,洒扫庭院”习惯,谓之:“早起防贵客” 。色河、宽坪、漫川、照川等地 待客必有酒,劝酒乃至醉之民风 。
“敬上”更是山阳人的一大美德 。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自古亦然,民国以前,多以大家庭为荣,父母若健在,弟兄不分家,家务事情由长辈决定 。建国以后,三世同堂的逐渐减少,但仍保持着不分家的传统 。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来,弟兄分居的现象居多,但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亦然 。与长辈同行,必让长辈在前,同席赴宴,必推长者上座,行拳饮酒,必先敬长者,然后顺位而行 。
山阳人分为北部和南部,北部多为“大槐树”移民后裔,习称“本地人”,南部多为江淮流民后裔,习称“下湖人” 。本地人操秦音,却没有关中诸生硬,下湖人操楚语,却比江南话易懂,秦楚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繁荣的民风民俗,主要表现为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婚姻习俗,喜庆习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等 。
饮食习俗 。山阳人习惯一日三餐,但也有一日两餐的 。岭南农民“早晚两顿不见天,午饭排在正中间”,岭北农民“先做活,后吃饭”之习,上午九点吃早饭,下午两点吃午饭,点灯吃晚饭 。早饭多吃粗粮,午饭菜肴较丰,晚饭多为杂烩,疏食清淡,以饱为安,并流传着“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顺口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阳人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饮食习俗也有改观 。但是还保持着勤朴节约的优秀传统 。人们习惯以豆类和薯类掺饭 。如:包谷糊汤、小豆糊汤、洋芋糊汤、红薯糊汤、绿豆米饭、大豆米饭等十多种 。如吃面食,各地做法不一样,有吃饺子、面条、馒头、拌汤、面片等,流岭一带喜吃烩面、糊汤面,鹃岭一带喜吃清水面、哨子面,县城一带及以西,喜吃油泼面和浆水面等 。
居住习俗 。大部分村庄院落依山傍水,房门窗户多向南开,多为一家一院,一院多为土木结构三间 。改革开放后,农村住房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县有15%左右的人盖起了楼房,不是楼房的也很讲究,多为三间,内外用白灰粉刷,并形成了庭院式农家小居 。房屋摆设因陋就简,讲求实用,多为堂屋后墙摆放一大柜,离柜二三尺左右墙上安置一专用长约四尺,宽约五寸的横板,名日:“神龛”,又日:“香龛”内壁贴着用红纸墨字写成的“香龛” 。民国前“香龛”上中间写着“天地君亲师位”,左边写着“书礼传家耕砚田”,右边写着“儿孝媳贤天伦乐”,左右中间写着“九天东厨司命”,右边写着“+氏堂上宗祖”等不同内容的“香联” 。横批一般都写“福禄祯祥” 。
【陕西山阳民风民俗】 婚姻习俗 。山阳婚俗,大体经历“说媒”、“看家”,也叫“相亲”、“订婚”、“结婚”等程序 。山阳婚俗岭南和岭北各异 。改革开放后,以改过去的旧习,大部门都是自由恋爱,边远山区也有父母包办的现象 。
喜庆习俗 。山阳民俗醇厚,凡亲友有可喜可庆之事,乐于去贺去帮,除结婚喜庆之外,较大的有“生子”、“祝寿”、“盖房”等,各自皆成俗 。“生子”,一般“十天”、“满月”、“周岁”庆贺 。“祝寿”一般在“三十六岁”、“四十九”、“五十九”岁时庆贺 。盖房一般在房“出水”时庆贺 。
山阳习俗较多,如丧祭习俗,节日习俗等,节日习俗有“春节”,又叫“过年”、“清明”祭祖,“四月八”集会,“端阳节”、“七月十五”祭节,“中秋节”等节日 。较为隆重的是“春节”、“端阳节”、“中秋节”等 。
- 陕西山阳传统面花风俗
- 陕西山阳地方民间文化
- 陕西省榆林市地理位置介绍
- 陕西关中用“海碗”吃饭的由来
- 陕西高陵地区生日礼俗
- 陕西高陵地区传统节日及民间禁忌
- 陕西高陵地区丧葬礼俗
- 陕西高陵地区婚嫁礼俗
- 陕西农村丧葬习俗
- 三秦美食饱含地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