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 , 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 。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 , 而是源于玉的品格 , 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 , 玉不去身” 。
中国古代男子佩玉 , 女子是不佩玉的 , 作为女子饰物的玉饰 , 仅有首饰中的玉簪、玉搔头和腕饰的玉镯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 , 一是礼仪制度 , 一是服装制度 。在中国古代 , 服装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礼仪制度 , 只是到了现代以后 , 服装的制度性才逐渐削弱了 。
玉的内涵
《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 。“金”是宝钗项上所戴项圈上的金锁 , 俗称“长命锁” , 是小孩子戴的饰物;“玉”则是宝玉和长命锁戴在一起的玉坠儿——通灵宝玉 。金锁和玉坠儿上各有两句吉谶:“不离不弃 , 芳龄永继”——“莫失莫忘 , 仙寿恒昌” 。这虽然是艺术虚构 , 但也有其现实依据 。
用玉作女人的项坠儿 , 是现代以后才有的 。这首先与古代女性服装制度有关 。除了唐代 , 女性上衣的领口开得比较低之外 , 历代女性服装的领口都很高 , 根本没有给项坠儿留下展示的空间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女性服装的演变 , 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服装制度对于女性颈项饰品的制约力量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是典型的制服时代 。男装不用说了 , 即便是女装 , 也是严格制度化的 。50年代的列宁装 , 60年代的工装 , 70年代的军装 , 即使社会观念不将佩戴项链看做是资产阶级思想 , 女性服装也没有给颈项饰品留下一点点空间 。20世纪80年代至今 , 中国不仅走出了制服时代 , 而且进入了服装大变革时代 。在这个变革时代 , 尤其以女装的变革更为显著 , 更具有革命性 。不仅裙装五花八门 , 花样翻新 , 上装的款式也越来越丰富 , 特别是领口的变化 , 给女性颈项饰品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金、银、珍珠、珊瑚项链 , 玉石、宝石项坠儿 , 一下子都涌了出来 , 争先恐后地装扮着女人美丽的脖颈 。
相比之下 , 古代男子佩玉与服装制度的关系不大 , 倒和礼仪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 , 而且正是礼仪制度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子佩玉 , 女子不佩玉这种社会现象的 。
古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 , 有似于智;锐而不害 , 有似于仁;抑而不挠 , 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 , 有似于信;垂之如坠 , 有似于礼 。”孔子也说:“玉之美 , 有如君子之德” 。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 。《诗经》里有“言念君子 , 温其如玉”之句 。
咱们再回顾下历史 , 在周代 , 玉首先是器 , 被用来作为礼器或信物 。这是男性的天地 , 也是男性权力的一种表征方式 。
璧是祭天的礼器;琮是祭地的礼器;璋既是朝聘、发兵、丧葬的信物 , 也是祭祀南方的礼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礼器;璜则是祭祀北方的礼器 。《周礼·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 , 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
礼仪制度规定了玉与男子的关系 , 即使是佩玉 , 其审美意义也不如现代女性佩戴的玉饰品大 , 而主要承载着一种道德功能 。
《玉藻》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 , 玉不去身” 。这里面除了“君子比德于玉” 的道德象征性之外 , 还包含着通过佩玉节制男子行止的意义 。“玉不去身”之玉 , 主要是指佩玉 。
佩玉的讲究
中国古代男子的佩玉分为左右两组 , “佩玉必双”就是这个意思 。
每一组为一佩 , 每一佩由七块玉组成 , 分别有云、龙、藻、蛇、麟等图案 。佩上的横玉称“珩玉” , 形如角菱或残环 。珩玉上端有一孔 , 用来穿带 , 挂于腰带之上;珩玉的两角各有一孔、中间一孔 , 分为三组 , 都用丝带或珍珠贯穿起来 。中间一组的中间部分为一块圆形佩玉 , 称“瑀” 。瑀上下各有三孔 , 用来上下联结 , 其末端悬一块玉 , 形如半璧 , 两端呈尖形 , 称为“冲牙” 。冲牙的半圆中间有一孔 , 用以穿带联结 , 其它两组在中间处各悬琚形玉一块 , 上下各一孔 , 用以联结上下半组 。下半组末端悬一块璜玉 , 璜玉的形状如半璧 , 两璜相对 , 形如全璧 。这三组佩玉在人行走的时候 , 随着人的行动而相互撞击 , 其撞击声响古称“珩铛佩环” 。
佩玉的意义:修身
实际上 , 佩玉撞击并不是为了悦耳 , 而是起着一种提示作用 , 提醒佩玉男子的行止必须从容适度 。走快了 , 佩玉的撞击声非但不悦耳 , 而且很乱;走慢了 , 力度不够 , 佩玉就不会发出撞击声;只有不疾不徐 , 从容适度 , 佩玉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人起坐时也是如此 。因此 , 这是一种通过外在手段强化男子道德修养的方式 , 其道德作用远远大于审美作用 。
同时 , 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儒家的“修身”本就是内外兼修 , 既有“五日三省吾身”的内省 , 也有通过佩玉来节制行止的外修 。因为 , 儒家的教化是全方位的 , 诗乐礼仪无不是实现教化的具体途径 。可是 , “佩”玉就具有装饰性作用 , 就会具有审美功能 , 不过 , 在中国古代 , 男子佩玉的审美功能不但与道德功能相比是比较弱的 , 就是与其区别功能相比 , 也要弱很多 。汉魏以后 , 门阀世族子弟、官宦士绅无不佩玉 , 并相沿成俗 。固然其道德功能还在起作用 , 起码在士阶层中是这样 , 但是 , 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表征 , 佩玉更多地发挥着一种社会区别功能 。
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这种习俗中 , 道德功能与区别功能是佩玉的主要功能 , 不过在不同时代 , 这两种功能的重要性有所不同而已 。
【古代男子腰间挂“玉佩”有何讲究】 相比之下 , 其审美功能始终比较弱 。这与现代以后女性玉饰品的功能大不相同 。女性玉饰品根本不具有道德功能 , 而是以审美功能与区别功能为主要功能 , 并且区别功能始终与审美功能共同发挥作用 。甚至这样说也并不过分:离开审美功能 , 女性玉饰品的区别功能不会独自产生作用 。因为对于现代女性来说 , 一件玉饰品首先是一个美的符号 , 然后才是一个身份符号 。
- 古代历史上的“丁忧”是怎么回事
- 中国古代的六大天书
- 大理国时期的祀典文化
- 弥渡独特的古代水利设施:“地龙”
-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的典故
- 古代潮汕“请仔婿”习俗
- 古代朋友的别称
- 古代天机泄应歌
- 古代高考信俗
- 古代不允许提父辈名,遇到要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