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耕耘节”、“春龙节” 。相传,每年酣睡了整个冬天的龙,于二月二这天苏醒,然后兴风降雨,为人间播种幸福 。“春风二月接祥瑞;化雨一龙送裕如” 。农民们于是敲锣,打鼓、烧香,鸣鞭炮,点火把,迎接龙的驾到 。据乡下老人们说,点火把是给龙引路 。二月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过了春节,闹罢元宵,二月二,在农家人的节目单上,也是一个排在第三位的庆典 。尽管就节日气氛、隆重程度而言,远远比不上春节和中秋,但在农家人的眼里,其地位却是与清明、端午、重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传说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雨水会渐渐多起来,万物开始苏醒 。故民间传说着一句“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 。
关于二月二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有的与古代天象有关,有的与传说故事有关,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当然是与龙王有关的故事:传说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 。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这座山据父老说是岩口当地的九龙山),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在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其实,这个传说主要是与天气有关,古人靠天吃饭,雨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很重要,是老百姓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的愿望促使这个故事的产生 。
二月二的习俗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二月二,剃龙头” 。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剃头理发,意为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 。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民间流传“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很多人腊月及正月都不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初二”才解禁 。
二月二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云“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 。吃馄饨(云吞)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即水饺)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
农历二月初二农家人还要吃芥菜饭 。芥菜饭是饭松菜嫩,香甘爽口,别有风味的传统小吃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邵阳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因为芥菜味苦,用来煮饭代表年已经过完了,大家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新的一年奋斗的用意 。芥菜爽口好吃,含有大量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 。
邵阳农家人在二月二还有呷爆米花的习俗 。春节过后农村很快就要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 。那时农家人是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 。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 。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 。同时还有关于龙王为救黎民百姓违抗玉帝旨意的传说,玉帝要金豆开花才放他,民间于是就有了炒玉米爆开花救出龙王的故事 。
【邵阳“二月二,龙抬头”民俗】 农家妇女们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妇女们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在二月二这一天妇女们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在二月二这天早晨,人们从井里挑水回家,倒入水缸 。谁最先挑回家就最先引到钱龙,这年财运就会非常好,所以经常出现凌晨争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
“风啸虎,山踞虎,藏龙卧虎;云从龙,雨戏龙,朝花抬龙”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的“春龙节”,亦称“青龙节”或“龙抬头日” 。以二月初二为节令的文字记载早在唐宋时就有,但当时的主要节俗为踏草,游春,挑菜等,亦有诗画写照 。此俗源头,大概可追溯到先民对龙的认识,如《说文》谓: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顺 。春分之前的节气是惊蛰,惊蛰的解释是“蛰虫惊而出走”,作为鳞虫之长的龙,自然也不脱这条规律,二月初二总处于惊蛰和春分之间,于是龙在惊蛰苏醒,至二月二抬头,到春分等天,便成“想当然耳” 。汉代以后,龙又在世俗信仰被赋予了兴云布雨的神性,而早春时节有无雨水,实在是关系到年成民生,所以龙之是否按时抬头并登天布雨,当然就是民众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了 。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牙菜甲一时生”,至于确认这一天是“龙抬头日”的文字记载,似乎始见于明代,如沈榜《苑署杂记》称“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 。
二月初二的风俗除了爆炒玉米外,最流行的是“引龙回”,亦名“引钱龙”,就是取灶灰从户外水井边撒起,一路透迤步入宅厨,旋绕水缸,成一弯弯曲曲的灰龙;“穿龙尾”就是用草结、秫秸、彩纸等连接成串,悬于房梁,表示龙头抬起,龙尾下垂;吃“龙食”,如食饼谓龙鳞饼,食面为龙须面,食团(丸)子为龙蛋等 。又有拿擀面杖或菜刀敲灶台敲锅沿,名曰“震虫”,以杖击梁,名云“辟鼠” 。大多都是引龙行雨、祈福纳吉的意思 。有的地方还忌在这天动针线,道是怕伤龙目 。亦有特地安排小孩在是日发蒙受书的,取个乘龙折桂的吉利 。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 。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 。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 。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
古宝庆人们也把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 。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二月初二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 。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 。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 。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 。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 。“牛耕沃野勤俯首;龙洒甘霖勇抬头” 。故二月初二又被称为春耕节或耕耘节 。在科学不发达的朝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在邵阳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
关于“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邵阳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当年女皇武则天自立周朝,面南称帝 。玉帝遂降旨龙王三年不许周界有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名叫岩口九龙山的大山下面 。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灵霄宝殿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闻声走出灵霄宝殿来到南天门,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邵阳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 。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民间习俗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
每逢二月二,童年那首为生活押韵的儿歌就会在耳畔久久回响 。同时那些萦绕在舌尖上的味道,就会氤氲开来,并带着那一代人的美好念想,历久弥香 。二月二,作为乡下年后季节开门的第一份“美食”厚礼,总能慢慢地勾起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成为记忆中最生动的篇章 。
“二月二,剃龙头/油炸饼,爆米花/引钱龙,呷莲藕/隔河看柳放耕牛/来年光景不发愁……”其实,每一次与食物的亲近都是对内心的一种触动 。尽管被时尚的城市潮熏习日长,但至今念来,都有一种亲切感和新鲜感 。
二月二,作为一个特定的传统文化符号,扎根百姓记忆深处,由来已久 。在那个商品凭票供应、吃不饱肚子的日子里,过节成了我童年梦寐以求的最大心愿 。因为每逢过节,母亲就一定给我们做一种特有的传统美食,还会从老一辈记忆里为我们打捞一段与美食有关的充满神奇色彩的民俗故事 。因了故事,也让节日氛围愈加热烈、浓郁 。
记得二月二当日,父老乡亲们一大早起来就争先恐后到本村牛角桥大井上往回挑第一桶水 。民俗认为,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的龙就潜在水里,谁家首先把龙引回家中,谁家就会好运降临 。因潜与钱同音,所以人们心理习惯上管潜龙叫钱龙 。那天,人们事先在桶里放几枚铜钱,把水挑回来后,赶紧用铜钱在自家财神爷神龛前比划着打一个钱窖,意为把引回的钱龙储存了起来,以求家中日后金银满窖 。大年无论如何要留下一点肉,等这天清早再来顿馄饨(又叫云吞),美其名曰安龙眼,中午油炸几块饼,象征披龙衣,把呷面条喻为理龙须 。心中有憧憬,如此形容再恰当不过 。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吉祥物,二月二龙抬头,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 。二月二这天,老家邵阳市农村个别地方还要在土地庙或城隍庙前举行祭祀活动,响一通炮仗,奏一番鼓乐,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记忆中,二月二,对我来说最具诱惑力的还是那薄如蝉翼、风味独特、活色生香的油炸煎饼 。这可以说是年味大餐后我心中最后一道应景 。记得那时候家里再困难,母亲总是想方设法挤出点面粉和猪油或香油来,为我们油炸几个煎饼过过时令的嘴瘾 。一早,我们就像尾巴似地跟在母亲身后,寸步不离身,眼巴巴地瞅着母亲的一举一动 。母亲把用肚子平时节省下来的白面粉、豆子面、荞麦面及高梁面等在一个大洋盆(即大脸盆)里按比例调成糊状,稍稍放点葱,为防钯锅(即粘锅),锅底用肥猪肉涂抹一下,摸好油后,然后在灶台大锅里把糊状食汤用勺舀进去,然后灶膛里加文火,再用刷子把饼摊得薄薄的匀匀的,待闻到油性味后,将松松香香的油炸煎饼麻利地翻个身,喘息的功夫,闻到香味即可出锅 。刚出锅的油炸煎饼还冒着热气,迫不及待的我们兄妹几个便争先恐后伸出洗得干干净净的小手,抓起一个就直奔院落,几个便麻利地撕了开来,自顾自地吃起来,银铃般的笑声遗落一地 。笑盈盈的母亲喊都喊不住我们 。现在想起那种吃相都觉得开心 。那种心底流露出的天真烂漫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那种心底流露出的天真烂漫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尽管现在的平常百姓,一日三餐不是白面就是大米,但永远无法与老家记忆中的油炸煎饼相媲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有些传统的美味只能在记忆中寻觅了,因为现在的时尚理念和饮食文化正强烈地冲击和改变着某些传统节日的遗存和文化的内涵 。
在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的年代,是节日的美食丰富了百姓们的生活,是节日的美食给了苦难人们温馨的安慰,是节日的美食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重温二月二的民谣,让我倍加珍惜眼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感恩祖国母亲的富民和谐奔小康国策 。
龙,作为国人共同崇拜的图腾,让炎黄子孙顶礼膜拜;那么,二月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邵阳地域文化盛宴的一个象征,将籍着与龙有关的传统美食的丰富内涵,必将唤醒一代又一代邵阳人恪守良好家风,传承中华古老文明!“青枝绿叶,向日方荣,趁二月春光,把酒纵观前代事;白臾黄童,闻风毕至,愿四郊秋赛,吹箫再谱太平歌” 。二月二,龙抬头!
- 邵阳隆回滩头年画
- 邵阳农历“三月三”的民俗
- 邵阳蓝印花布:染出青白醉人间
- 渔家民俗:揭秘“洞头八大巧”
- 北京人的口头禅:“练”
- 以“左”为尊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 我国礼制里的“跪”与“坐”
- 古代“大人”都指谁 称父亲为“大人”系刘邦发明
- 敬酒时的规矩讲究
- 河南“灯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