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灯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河南灯节饮食颇多讲究,豫西喜蒸制糖包馍、枣花馍以及祈福避邪的馍形,诸如谷穗、麦穗、猪头、刺猬等 。大部分地方还要炸油饼、面角,信阳各地要作年糕 。也有讲究十五吃饺子,十六吃元宵 。在三门峡一带十六则吃“蒜面条” 。60年代后,灯节元宵已渐普及 。
灯盏 。所用灯盏有瓷制,也有面制,其形多样 。一般呈碗形,直径有二市寸大小,高一市寸,中间空处有一圆柱形置灯芯处 。自家所制的“面灯盏”,用豆面、玉米面或白面蒸成,俗称“灯馍” 。使用时,将油盛于其凹窝中,内置灯芯 。
点灯盏 。正月十四日下午鸣炮焚香“请神”,至夜将备好的灯盏添上棉(香)油,并置芯点燃,俗称“试灯” 。十五日夜为“正灯”,届时焚香祷告毕,将所有灯盏送放于自家院内院外的神龛、牌位、水缸、粮囤、房门、墙头、大树下、捶布石,猪圈、羊栏、马棚、牛槽、鸡窝、粪坑,粪堆、厕所、磨盘、碾盘,石滚,井边等 。每处均放两个,大户人家有放百十个灯盏的 。测旱涝的灯盏要放在大门两边,每边六个,院中搭有“灯山”、“灯树”和竖有“天灯”,检杆的要放上灯盏,然后统统点燃 。同时点燃大门楼下所挂的一对灯笼 。此时满院生辉,一片光明,灯花起舞,油香扑鼻,它象征着家家到处油(有),当年生活一定富裕 。民间称此举为“送灯”、“点灯盏” 。
续灯、收灯 。各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 。一般至十七日方“收灯” 。汝南、平舆人收灯时要查看大门两边测旱涝的十二个灯碗中是否有露水、有多少,以测当年各月之旱涝 。灯节后,所用灯盏如为瓷制,则收藏起来,次年再用 。凡面灯盏,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
偷灯盏 。南阳镇平县一带,点灯盏时,邻家子女也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以此祈福小新乡人偷灯盏有求子之意,谚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 。
送灯盏 。灯节期间,各地民间还要向祖坟“送灯盏”,所用灯笼大多用苇杆或黍杆扎成,外糊以纸 。也有用点煤油的玻璃灯者 。送灯或在下午,或在晚上 。不行送灯礼者,多预先制灯笼插在坟上以为表示 。灵宝等地人向新坟送灯要连续进行三夜,借此表示不忘前辈养育之恩 。
观灯 。河南民间灯节时还要举行集体‘玩灯’ 。丝制品外罩的花灯、方灯、园灯以及各种纸灯、玻璃罩灯、“走马灯”和扎制成各种动植物形象的羊灯、牛灯、鸡灯,鸭灯等 。灯罩上都绘制有内容丰富多彩的图案,或为历史故事,诸如“火烧战船”、“苏武牧羊”;或为古代忠孝节义的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如“王祥卧冰”等;也有书以吉祥的词句,如福、禄、寿,万事如意等 。灯节时,各灯社将灯张挂于公共场所,以供人观赏 。为了增加欢乐的气氛,还临时搭制大型的“灯树”、“灯山”,灯山搭制有按五行八卦二十八宿布局;有按南极、习匕极、启明、长庚、牛郎织女等天上星斗布局 。
点灯山 。50年代以前,灵宝县阳店乡观头村人喜点“灯山” 。即灯节时,将村后的马宗岭上全部放上灯盏点燃 。每年正月初五后,全村家家户户便自动挖泥取土捏制灯盏以为点燃灯山之用,至灯节时,将所制灯盏在马宗岭上,随湾就势,一排一排摆放在梯田的埝头上,并使其呈宝塔形,从岭顶一直摆到村口,至夜添油点燃 。其时横看成排,竖看成山,红光一片,自然灯山之壮观令人惊叹;此俗源于祭山神 。各地灯节之灯一般点燃三夜,也有四夜五夜方收者 。
【河南“灯节”习俗】 灯谜 。民间灯节玩灯,历来还有猜灯谜之举 。人们在灯笼的外罩上写上各种谜语供人猜测,俗称“谜灯”或‘灯谜’ 。50年代以来,灯谜活动多由当地文化部门组办 。
点老杆 。河南民间玩灯之夜,喜配以“焰火” 。民间焰火会的高潮是在搭设的高杆上,用烟花表现各种故事,称“点老杆” 。
搭彩 。棚河南各地旧日灯节相庆之俗,也称“搭神棚”,即用苇席和秫杆在村头路边,或村内公共场合搭起各种彩棚 。彩棚内供各种“神位” 。棚外两侧遍插翠柏枝叶和高悬红灯 。横额上写有“欢度灯节”字样 。棚内还悬挂着绘有各种图案的“吊画” 。在巩县一带,彩棚还是节日神社“供品展”的场所 。人们将供奉各种神的供品陈列于彩棚的神位前,有荤供、素供、果供、全供,名堂繁多,实为民间烹调技术的大比赛 。民国时期,堤东村彩棚内供给火神的“全供”长达十三个木方桌,十分壮观 。
社火 。河南灯节期间是民间歌舞最活跃的日子,有狮子、高跷,大鼓、高台、竹马、早船;龙灯、耍大头和尚,扑蝴蝶和吹奏乐等等,它们由民间的文化组织—“社”、“会”组办,俗称“社火” 。灯节演出称“兴社火”“赛社火” 。灯节社火旧时许多地方从正月初七便已开始训练,直到正月十三 。从十四日请神开始‘亮相’或称‘预演’,连续三个下午 。灵宝县杨平乡东常村和西常村还有骂社火、对社火之俗 。
郊游 。俗也称“踏青游百病”,尤为妇女所喜爱,她们穿红着绿、三三两两,到野外“游百病”,以“将晦气掷之外边”,称“十五十六游百病,老牛老马歇三天” 。郊游也有“玩十五,逛十六”的讲究,即在十六日上午方郊游踏青 。郊游时,有病之人要作绕水井或转古庙的活动 。绕转时,将随身之物裹上土块、瓦砾投之井中或掷之庙外,并拾柴在十字路口点燃,以示与病永诀 。老年妇女也到野外拾谷茬豆秸烧锅和擦拭炊具以除五毒 。儿童则用高粱杆数节制成串,称“打鬼捧”,以驱鬼祛邪,也有制成灯笼挂于门口祈福者,在豫南,有在十五日晨,执“烟把”到田中熏烟以除毒,新县人则烧“元宝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