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城隍庙会

郪江古镇,位于绵阳市三台县城南47公里处,南临郪江,东滨锦江,建于两江汇合处,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郪王国的都城 。郪王国存于巴、蜀两国之间,后被蜀国吞并 。秦国灭蜀之后,郪江归入蜀郡 。郪江古镇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作为百姓民间信仰演示活动的郪江城隍庙会,也已经有230多年的历史 。
农历五月二十八城隍出巡
农历五月二十八,是郪江城隍爷和城隍娘娘固定的出巡日 。凌晨,参加表演的400多名老老少少开始忙碌起来 。这里没有专业的化妆师,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自己动手,互相帮忙,脸部的油彩都是我画你,你画我的 。妆容是原生态的,直截了当,有的还十分夸张,让人忍俊不禁 。初到此地的游客可能觉得这种妆容有些怪异,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 。孩子们的化妆倒是漂亮多了 。几个小时之后,戴着各种各样官帽,身披红袍绿衣黄褂的古装形象已经在古镇场口一个个生动起来 。他们手中握着各色道具,搭配脸上红黑相间、粗细不一的粉黛描画,大致能判断出这是哪位古代尊神或历史人物 。
城隍神是供奉在王爷庙里的,出巡前,先由一位长者在王爷庙主持祭祀仪式,他把着香,说了许多保佑平安的话,之后,人们才能把城隍爷和城隍娘娘请进轿,再请出王爷庙 。
巡游队伍聚集在新建牌楼前的大场子上,由一位年长者在“郪江古镇城隍庙会”的横幅下主持仪式,讲完一番之后,铜锣声响起来,一位长者手拿着类似鞭炮的纸筒,一边绕着场子,一边释放淡黄色的烟雾,圈子越绕越大,围观者便往后退 。烟雾弥漫时,阴曹地府里的角色纷纷出来亮相,身着红衣官服的判官左手拿着生死簿,右手拿着朱笔,边走边煞有介事地在生死簿上点着名 。“鸡脚神”身着红袍,挂着鲜红面罩,拖着长舌,面目狰狞,手执铁链,左蹿右跳,貌似正在捉拿坏人 。身穿白衣的白无常,人称“吴二爷”,左手执白色纸伞,右手拿着蒲扇,头戴尖帽,上写“你也来了”,这与西安城隍庙牌楼上的匾额“你来了么”是一个意思,看似口语,但实际上是一句道教警语,意在告诫世人:你的一举一动城隍爷都看得清清楚楚,记得明明白白,在这里,什么事都隐藏不住 。
一阵捉拿妖魔鬼怪的开道仪式之后,这队角色钻进“阴阳界”横幅的黑布后面 。这时铜锣声高高响起,巡游开始了 。
庙会横幅走在最前面,沿着老街一路行进 。摇扇撑伞的“吴二爷”,拿执铁链的“鸡脚神”,“牛头”“马面”,依次跟上,高举“肃静”“回避”字牌的旗牌执事紧随其后,后面跟着手持彩色幡旗和刀、枪、斧、戟等武器的护卫阵营,如此壮观的仪仗队阵势只为城隍神开道 。后面跟着的,就是由十六名轿夫抬着的两顶大轿,一男一女两位城隍面容庄严地在轿子里正襟危坐,引来许多老人扶轿同行 。队伍到这里,神界角色告一段落 。
随着第二组锣鼓队的接上,阳界生活热闹地展示出来 。先是大人抬着轿椅,每一组坐着两个身着戏装的男女孩童,从脸谱上看都是戏文中的角色,表现“桃园结义”“精忠报国”“周仁献嫂”之类的忠孝节义故事 。接着是妇女腰鼓队、扇子队等编队,跟着是“旱莲船”“跛子娶亲”“猪八戒背媳妇”“鸡公车接小媳妇”等生活场景 。
上万人把古街挤得满满当当
城隍出巡,是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也是为驱邪惩恶,扬善教化 。普通民众一方面因袭前辈对城隍神的敬仰,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变化,一切寄希望于神灵的观点逐渐淡化,因此,民众开始把城隍出巡演绎成寓教于乐,一台原汁原味的民间信仰的娱乐表演就诞生了 。这真是百姓智慧,既尊重了传统,又追求了快乐 。
参加巡游的400多名化妆表演者是来自郪江本地的老老少少 。五十多岁的周志敏早早来到王爷庙,着装,化妆,收拾行当,“我今年是第三年担当鸡脚神的扮演者,脸上罩着真正的猪肺腰舌面罩,夏天的确有点难受,但我父亲以前都扮演了几十年这个角色,只要我在一天,我都会为庙会出力的,尽力把这个角色扮演好 。”在巡游队伍中,他是大家争相观看的“名角” 。城隍神的仪仗队里,手持幡旗与武器的都是中老年妇女,腰鼓队、秧歌队、扇子舞、打连箫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甚至还有婆婆舞龙队 。当然,诸多爷们都是担当主角的,舞金龙的都是男子汉,舞草龙的都是男孩子 。
上万人把古街挤得满满当当,屋檐下站着观看的,巡游队伍里跟着虔诚的信众和看热闹的百姓,最开心的是娃儿,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边吃东西边“高瞻远瞩” 。
在这个场合,民众发自内心的满足感自始至终洋溢在这条古街里,又溢出青砖黛瓦人字梁,穿过场口的牌楼,向远方飘去 。
城隍庙会的历史底蕴
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开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是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在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 。唐代以降,城隍信仰及祭祀城隍活动在各地逐渐盛行,求晴祈雨、招福避祸的各种祭文也多有流传 。农耕文明时期,水旱不能从人,官民与城隍、五龙之间必须相互依赖,舞龙求雨(或求晴)成为古代官方和民间祀神活动的重要内容 。
城隍文化在郪江古镇能够积淀下来,还与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紧密关联 。从先秦至汉朝,从郪国王城至郡县治所,郪江古镇的诸多遗存为民俗文化铺垫了厚重的历史基石 。这里留存着中国四大汉墓群之一的郪江崖墓群,分布在以古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数以千计,尤其以金钟山、泉水坝、紫金湾墓群最为集中 。墓室虽大小不一,而结构基本一致,设施齐全 。“狗咬耗子”“凫鸭”“推门探望”等刻图,神态逼真,情趣盎然;不仅刻工精细,还辅以色彩,虽年代久远,却朱丹依稀 。墓葬文化如此厚重,大汉风韵可见一斑 。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庙会巡游中为什么大家那么热衷于表现“阴阳界” 。
郪江山清水秀,小镇古朴典雅 。三四米宽的街道两边,多是木结构黛瓦平房,屋檐都向街心伸出,用木柱支撑,在门前形成一条遮阳避雨的走廊 。街坊邻居在廊下吃饭,喝茶,摆龙门阵 。到赶集日子,廊下支起一个个小摊,青石路上,肩挂背篓的身影川流不息,还有木柱上精美的浮雕图案和横梁上的镂空雕刻,无不书写着曾经热闹又安稳的民居文化 。
古庙是郪江古镇的典型建筑 。短短不过三百米的小街,曾有观音庙、关爷庙(武圣宫)、王爷庙、地祖庙、黑神庙等,每座庙里都有戏台,想象自己穿越到明清,那时的郪江是何等热闹,五座戏台同时开唱,你方唱罢我登场,或激越或温婉的川腔余音绕梁,回荡在镇头的山水之间 。如今还有王爷庙、地祖庙保留完整,包括里面的戏楼 。
王爷庙位于古街中间,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和正殿构成,呈四合院布局 。戏楼是背面当作山门,坐南朝北,面对正殿,台上的戏大约先是给正殿里的城隍神欣赏的 。地祖庙的结构布局也大体相似 。巡游前后,王爷庙和地祖庙里的古戏台是好戏连台 。郪江庙会组织者滕致祥先生信心满满地说道,“郪江是有名的川剧之乡,大热天里,各位名角都是尽心尽力,有些孩子父母喜欢演戏,从小跟到大人,现在也会唱会跳了,何愁没有观众看 。真是热闹非凡,精彩连连啊 。”台前自带椅子或席地而坐的老人正聚精会神地望着台上,锣鼓铿锵,脸谱靓丽,《狸猫换太子》引得满堂喝彩 。
【郪江城隍庙会】 极具沧桑感的黄桷树在郪江古镇随处可见 。王爷庙院子里有两棵,一棵是“树包石”另一棵却是“石包树”,而在古街的街尾,有两棵古树却长成了一棵,名为“合欢树”,这是大自然的造化,还是城隍爷的点化呢?老街通往河边,就引出古郪道的一段,这是连接川中、川东的咽喉 。坑坑洼洼的石阶,光滑起亮的石板,曾经叠加了多少忙碌穿梭的脚印,又曾倾听了多少古往今来的城隍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