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传统婚礼习俗

老济南传统婚礼习俗
一、议婚
即有媒人提亲,一般都是男方请媒人至女家“提亲” 。男女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八字相合”,双方均很重视对方的品貌和仪表 。经媒人说合(俗称“说媒”),双方父母有意即互换庚帖,亦称“换小柬”,庚帖上书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用干支所纪的年月日和时辰),两家均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是“福命”,婚事就基本定下 。也有的在互换小柬前先相亲,即女方家长先相看男方,男方家长再相看女方,双方家长中意后,再换小柬 。
二、定亲
男女两家的婚事议定后,即行换大柬、下定礼,举行较隆重的定亲礼仪 。换柬所用的印有金色龙凤和双喜字的大红书帖称龙凤柬 。男家在书帖上书写着“敬求金诺”和“天作之合、福禄鸳鸯、天配良缘、百年好合”等四句吉语;女家在回柬上书写“谨遵玉音”和四句吉言为允婚 。男方随同龙凤柬一起送去定礼,亦称“下聘礼” 。定礼有首饰、衣物和喜点等,有4色礼或8色礼,通常备有礼单,均要雇人用抬盒抬着,由媒人带领送往女家,少数富有官商人家,有的送12台至48台各色定礼 。女家的回礼有靴、帽、衣料和文房四宝等 。换柬后,两家婚姻即正式订立,双方皆不能悔约 。
三、婚礼仪式
在济南市城区部分流行的“初婚者的婚礼仪式要在中午12点以前结束”之民俗,是一个“局部的、范围不大的婚俗”且形成历史并不长 。“花红小轿到门前,一步一步保平安;八仙桌子堂中摆,一对喜蜡列两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乃至之前的明清时期,老济南婚礼中,最讲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进门”,“进门前一定要放起鞭炮来,先迈火盆,再迈放着苹果的马鞍,象征红红火火、平平安安 。”
进门之后,老济南人的“拜堂”也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别 。老济南人时兴“一拜天、二拜地、三拜高堂、四拜夫妻(对拜)”的四拜法,这里的“拜”,不是鞠躬而是磕头 。
【老济南传统婚礼习俗】 拜过堂之后,才算正式成了亲,这时候要改口称呼双方父母为爹、娘,父母会发给新人红包,表示对婚事的认可、对新人的疼爱 。
四、婚礼司仪
老济南婚俗中,还有一位人很有讲究--司仪 。所请的司仪必须是“全活人”,即司仪要“上有父母、中有配偶、下有子女”,这样的人才能帮别人主持婚礼 。
五、婚宴
拜完堂就可以吃婚宴了 。老济南人一般选择中午吃婚宴,这种喜宴多是“流水席”,“来一帮人吃一帮饭,再来一帮人又再吃一帮饭,吃到没人再来为止”,但济南东部地区如章丘讲究凌晨1点接新娘子以“抢头喜”,拜过堂之后早上就开始吃喜宴 。
六、迎娶人选
“姑不接,姨不送”有两种讲法 。一种解释是,“姑不接,姨不送”是婚书条款“辜不接,疑不送”的讹传 。“辜不接”的意思是,签订婚约后,如果发现女方“有辜”,也就是出现了违背道德伦理的行为,男方有权悔婚;“疑不送”的意思是,签订婚约后,如果发现男方“有疑”,女方也可以毁约 。因为以前的人识字不多,经过口传慢慢就变成了“姑不接,姨不送” 。
另一种解释是,新郎的姑姑多是出嫁的女儿,按老黄历讲,出嫁就成了夫家的人,不能代表娘家了 。迎娶新嫁娘还得本家人亲自接亲,不能由外人接走,以免误会 。新娘的姨终归也得嫁给外姓人,所以也在嫁女这件事上遭到了排挤 。
那么迎娶时用什么人选合适呢?一般来说,未婚的兄弟姐妹是最佳人选 。除此以外,婶婶、大娘、舅妈等长者也是上选,担负着教育新人的任务 。现代人社会交际广泛,除了自己的亲戚以外,交情亲厚的同学、战友、同事、朋友也未尝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