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清流岁时习俗

福建清流岁时习俗
立春
立春俗称“交春” , 清流人十分重视 。立春日一早 , 家家设好香案 , 摆好供品 。在案桌上贴上“春到财来”“春临福至”“春福满堂”“迎春接福”等祈福红纸条 , 大门倒贴“春”字 , 门两侧插上刚绽初芽的翠柳接春 。时辰一到 , 家家户户点香烛、放鞭炮 , 迎接春神到来 , 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旧时 , 县官在这天必恭行迎春大典 , 即“鞭春牛” 。事先 , 由一农民将一披红挂彩的大水牛 , 牵至东门桥头 , 所有绅士及属员聚集在此恭候 , 并备好供品 , 一俟在众人簇拥下的县官坐轿到达 , 鼓乐齐奏 , 县官带领大家焚香、奠酒 , 朝东行三跪九叩大礼 。礼毕 , 县官手执柳条 , 牵动牛绳 , 轻策三下 , 表示重农亲耕 。
除夕、春节
除夕俗称“老历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起 , 称“入年假” 。清流各地自旧历年十二月二十五(即小年)始 , 置办年货、做豆腐、蒸年糕 , 炸麻蛋、米粿和油豆腐等 。除夕前几天 , 家家户户即开始打扫卫生 , 连桌椅板凳都要清洗一番 。除夕日 , 家家撕去门上褪色的旧对联 , 重新贴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新红联 , 把历代祖宗遗像画轴按照辈分悬挂中堂 , 没有祖宗遗像的 , 则写个历代一脉宗亲神位 , 贴在神龛上 。摆上供桌、三牲供品供奉祖先 。是夜 , 全家欢聚 , 吃年夜饭、守岁 。
零点正 , 开大门 , 燃放鞭炮 , 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正月初一 , 晨起洗漱后 , 晚辈要给长辈拜年 , 长辈发给晚辈一个红包做压岁钱 。从入年假起到过年的六、七天 , 大人小孩都不许说粗话骂人 , 不许打架闹事 。大年初一至十五 , 不许讨债 , 欠债人可大方上街 。
龙津镇拔里村一带仍保留大年初一请家狗“选食”习俗 。即把猪肉(代表肉类)、麻蛋(代表谷类)、炸豆腐(代表豆类)各1份同时喂食自家养的狗 。家狗最先选食的 , 可作一年农事的参考 。这一习俗起源于纪念和感谢神农炎帝的狮子狗到天上偷取稻种供人类种植、食用的传说 。
从初二开始 , 亲戚朋友互相拜年 , 各家均备有清茶、桔饼、花生、礼饼 , 用来招待客人 。长校一带还盛行新年请新女婿风俗 , 凡五代以内的血脉宗亲都要轮流宴请 。一些地方习俗正月初二乃“转妹家”日 , 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初三是“穷鬼日” , 全家老少不去别家串门 。正月期间 , 灵地、李家一带时兴舞狮拜年 , 城关坪背青年则乐衷于荡秋千等活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清流城关举办猜谜、“攻炮城”活动 , 场面热闹非凡 。
元宵
即正月十五 , 俗称“正月半” 。家家户户炸麻蛋、杀鸡、杀鸭、买肉 , 忙个不停 。汤圆、油炸春卷是清流客家人元宵节的传统食品 , 吃春卷乃沿袭古代中原汉民的传统习俗 。摆五坊(即城中各坊将家中收藏的字画古玩、花卉盆景等集中到城隍庙陈列展览)、散福(即走东家串西家道贺 , 喝杯把酒即走下家)、民乐演奏、十番锣鼓、京戏表演以及夜间的龙灯、船灯、舞狮、高跷、踩马灯、花灯、为各地传统民俗活动的主要项目 。乡间还盛行巨型花灯 , 将几百盏的油灯叠架成一个宝塔 , 十分壮观 。
元宵节送灯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灯”与“丁”同音 。因而 , 娘家会给新婚的女儿送去莲花灯 , 一有添丁的意思 , 二是莲花并蒂 , 希望女儿女婿白头偕老 。
历史上 , 元宵节还伴随着驱邪逐瘟的送瘟船活动 。是夜 , 暮色初合 , 县城东门桥边聚集着众多的男男女女 。在岸边泊着一艘用薄木板钉成的船 , 船的周围用薄的竹片扎成船舱 , 外面糊上红红绿绿的色纸 。船舱四壁画着十二生肖的肖像 , 这就是瘟神乘坐的船 。舱内装着由各家各户送来的猪毛、禽羽等杂物及花炮 。迷信说法认为 , 将家禽牲畜的毛羽送上东去的瘟船付之一炬 , 即可保当年六畜兴旺 , 全家平安 。
清明
每逢清明 , 家家户户上山扫祖坟、踏青 。人们带上传统糕点、米粿及三牲、挂纸[又叫“压纸” , 象征为先人居处所添的新瓦 。“挂纸”一般为长方形 , 颜色有黄、白及五色三种 。通常用小石块分别压在墓头、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就是土地神)上] 。先将列祖列宗的坟墓周围杂草、灌木劈除 , 为坟墓培上新土 , 扫净墓前尘土 , 摆上米酒、供果 , 燃起香烛 , 子孙磕头行礼 , 寄托哀思 。焚化纸钱 , 事毕 , 燃放鞭炮 , 呼唤先人前来收钱 。大姓家族按辈分、房次轮流祭扫祖墓 。
立夏
“立夏”节气 , 表示夏天开始 , 昼长夜短 , 天气渐热 , 人易疲劳 , 四肢无力 。为了蓄积补充体力 , 聪明节俭的客家先人就地取材 , 利用自产的大米制作出“立夏丸”美食 , 以此补充营养 , 强身健体 。俗谚云:“吃了立夏丸 , 腰板脚骨硬健好种田 。”“立夏不做丸 , 倒霉到明年 。”因此 , 旧时无论再穷再苦的人家 , 就是借米 , 也得吃上“立夏丸” 。凡有丧事家在孝服期内不能做立夏丸的 , 则由亲戚朋友相互馈送食之 。
“立夏丸”制作方法是用一半糯米 , 一半粳米 , 浸泡后磨粉 , 加入碱水煮过、剁烂的鼠曲草、艾草 , 以及适量盐或糖调味 , 下锅搅拌煮熟后 , 捏成手指大小和长短的丸子或圆子 , 佐以田螺菜、竹笋、香菇、芋子、葱蒜和肉加以烹饪 。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里能饱食一顿“立夏丸” , 便是最大的满足 。因此 , 清流人年年立夏都会做上一餐“立夏丸” , 以图个平安、健康、吉利 。
相传 , 立夏始 , 牛进入大忙 , 会向人借力 , 人人须早起以免力气被牛借去 。因而 , 此日农家老小都提早起床 。而养牛农家早晨则给牛喂食由夹生米饭揉成团做成的“硬饭粿”也称“禾头粿” 。
端午
俗称“五月节” 。家家户户都提前包好粽子,并分送亲友 , 俗称“送节” 。端午节这天 , 家家都在门上挂艾叶、菖蒲、葛藤 , 以“辟恶镇邪、灭虫除害” 。大人、小孩都洗药浴 , 药浴里的香藤、草药均采自山上 , 洗药浴可解毒除秽 , 不染疫疬 。过去 , 大人会给小孩佩戴装有冰片、雄黄、熏草、艾叶、五谷等制成的香包 , 用于驱邪 。煮红蛋 , 意即平安蛋 , 除给自家孩子吃 , 还分送邻居或亲友孩子 , 祝福孩子们身体健康 。龙津、嵩口等地在此前后还举办划龙舟、水上捉鸭比赛 , 增加节日气氛 。
“七月半”
即农历七月十五 , 俗称“七月半”节 , 亦称“鬼节” 。人们烧冥纸祭先人 。给三代内已故亲人烧的纸钱是用金银纸叠成元宝状 , 折叠时燃香1支;叠好的金银元宝装入用纸糊成的“邮包” , 写上已故亲人的姓名和“邮寄人”的姓名 , 在午饭后焚烧 , 纸灰冷却后用纸包好抛入河流 。同时 , 也要在路边插香烛 , 烧点纸钱、将素食丢放郊野 , 意在超度孤魂野鬼 。
吃新
“吃新”也称“尝新” , 就是吃新米饭,农村较为盛行 , 后来逐步风行至城镇 。“吃新”在农历六月 。每当早稻成熟、新谷登场 , 农村就按照传统日子品尝新粮 , 庆祝丰收 。此前一天 , 各家各户都要做米粿、糍粑或炸麻蛋 , 当日则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尝新” 。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 , 清流俗称“八月节” 。全家老少团团围坐 , 吃月饼赏月华 , 因此 , 也叫团圆节 。当日会在厅堂点香火敬奉祖宗、神明 , 供上月饼和茶、酒、水果等 。晚上月亮初升后 , 一家人一边享团圆赏明月、一边品月饼、话家常 。旧时 , 农村还有请“扁担神”“月姑姐” , 以及烧瓦塔、燃烟堆等拜月习俗 。
重阳
【福建清流岁时习俗】 俗称“九月节” 。当日 , 农村家家户户做米冻、打糍粑、杀鸡鸭、买猪肉 , 包地瓜包 , 宴请亲友 。一些单位组织登山、菊展等活动 。1989年 , 中国把每年的9月9日定为“老人节”后 , 各乡镇、各村老人协会都在重阳节前开展敬老活动 , 给老人集体祝寿 , 发放红包等 。
冬至
俗称“冬年” 。清流人历来有冬至进补习俗 。一般为吃狗肉、当归炖猪蹄、猪肚包鸡等 。清流人还有在冬至前酿酒、冬至放水习惯 , 认为冬至这天的水最好 , 酿出的米酒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