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和重要节日习俗

一、春 节
春节是政和县百姓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 初一到初三叫过“新年” , 正月十五元宵节叫“过大年” 。新中国建立前 , 初一要选吉时开大门 , 大放鞭炮 , 祈求一年诸事如意 。大人小孩一律换新衣 , 初一早餐吃除夕预先做好的粳米“岁饭” 。有的人家早餐吃素 , 有的全天吃素 。
正月初一一般不出门 。初二要根据通书指的“吉利”方向 , 很早就带着香烛去庵庙拜佛年 , 俗称“出行” , 然后到亲友家拜寿 , 拜年 , 谒祖陵等 。路逢熟人皆拱手道“拜年”、“恭喜发财”等吉利话 。亲友来家串门拜年要泡冰糖茶 , 请吃糖果 , 小孩要给红包 。
从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日 , 几乎每户人家都要请春酒会亲友 , 亲友之间互送礼物 , 城关和有些农村过了初三 , 就有舞龙队上街上户舞龙 。龙到哪家的大厅或门口舞动时 , 哪家就要放鞭炮欢迎 , 送红包 。元宵节闹元宵 , 几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 迎传说能“送子”、“保佑”子女的“陈林李三大奶” , 舞龙灯、舞狮 。踩高跷 , 摇旱彩船 , 边走边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捉蝴蝶”等化装小剧目 , 一路锣鼓喧天 , 鞭炮齐鸣 , 直闹到深夜 。
新中国建立后 , 除有浓厚封建迷信的活动被废除外 , 过春节仍沿袭过去习俗 。政府各部门在春节期间 , 都举办各种球赛、灯迷展、放焰火、象棋赛、游园等活动 。有时组织干部、学校师生到军烈属家拜年 , 送肉、柴、粮等礼物;到离退休干部职工家贺新年 。过去的选吉时开关大门、选“吉利方向”出行拜佛、吃岁饭、初一不出门等习俗已有所改变 。
二、清明节
清明节政和县百姓祭祖扫墓(新墓要在春社前祭扫) , 家家户户在祖墓前点烛香 , 献鸭、鹅(不用鸡) , 焚纸钱 , 以示追念祖先之意 , 大姓世族多置田产专供祭祖之用 , 叫做“醮田” 。少的十几担 , 多则几百担 , 轮流收租 , 谁享有“醮田”收租权 , 谁在祭祖之期要设宴请全族男女丁口 , 叫“做醮” 。
小姓或贫穷人家对扫墓也同样重视 , 但规模小 。新中国建立后 , 清明节扫墓仍沿袭下来 , 多数学校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墓献花圈 , 缅怀先烈 ,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
三、端午节
【福建政和重要节日习俗】 端午节在政和县被视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节前 , 家家包粽子 , 备艾把、菖蒲、雄黄 。五月初一把艾蒲用红纸封好挂在每个门边 。把菖蒲头浸在水罐里 , 腌在盐缸里 , 用雄黄酒喷洒房子的边边角角 。点燃艾把熏房子 , 相传能驱蛇蝎 , 却瘟邪 。
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田螺 , 传说这天吃田螺 , 将来眼睛会更光亮 , 初二起开始送节 , 俗说“父等年 , 儿等节” , 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节” 。
第一个节送的礼物较丰富 , 要给女婿、女儿各一套夏衣 , 另送粽子、红蛋、纸扇、蒲扇、咸黄瓜鱼、猪膀蹄等等 。人们利用节日走亲访友 , 互送棕子、咸鱼、肉类等 。初五 , 小孩都穿上新衣、襟前悬挂成串的樟脑丸或圆蒜头 , 额上、鼻上抹雄黄 。午宴一般都有粽子、薄饼以及鸡、鸭、鱼肉、黄蟮皮或蟮皮面等 。宴前大人小孩要喝少量雄黄酒 。念经的老太婆都穿上拜佛念经的大服 , 颈挂弥陀珠 , 在正中午时到桥上去“走桥” , 点香烛 , 焚经纸 , 往桥下河溪里抛掷用红纸封好红带子绑扎的成挂的粽子 , 相传这是纪念屈原 , 叫鱼虾吃粽子别伤屈原 。
四、分龙节
每年夏至后 , 第一个辰日为分龙节 。这天农民休息并备酒菜欢度节日 。
五、分龙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 也叫七月半 , 政和县百姓家家祭祀祖先 。初一把祖先牌(俗称公婆牌) 或祖先画像供在厅堂 , 早晚供饭 , 点香烛、斟酒茶 。一直要供到十五才送祖牌位归龛 。
在初一到十五期间任选一天(“鬼忌日”除外) , 设荤素菜八到十碗(其中一定要有茄子、空心菜)以祭祖先 。用金银箔折成金银锭、纸钱 , 按祖先的名字 , 用冥票写明 , 分堆焚化 。另烧一堆纸钱给祖先“雇”来挑金钱的鬼使 , 叫“挑担子” 。富豪大户要在祖庙祠堂轮流大办酒席请全族人丁 , 俗叫“吃公婆暝” 。新中国建立后 , 中元节曾1950至1979年中断 。1980年以后民间普遍恢复过中元节 。
六、中秋节
中秋节为政和县百姓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 俗称:“年三天 , 节(指端午节)三餐 , 中秋一夜晚” 。这一天 , 回娘家媳妇和出外的儿孙都应回家团聚 。家家备酒菜和中秋饼 , 吃团圆饭 。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中秋 , 以饼肉为主 。中秋节主要是赏月 。晚饭后 , 大人小孩在露天下摆设月饼果品请月、赏月 。
新中国建立前 , 女子在中秋节夜陈列月饼、果品、茶酒 , 艳装拜月宫 , 祈求来生貌似嫦娥;婚后未育的妇女拜月祈求早生贵子 。夜里青少年舞流星、火球、烧塔 。烧塔是先用砖块瓦片垒成大小不一的尖塔 , 然后在塔内烧柴草使塔通红 , 再喷上煤油或红酒 , 阵阵火焰冲天 , 为赏月的人们增添乐趣 。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 也叫“重九节” 。政和县农村在重阳节做七层糕或米冻粿 , 以示天气 。在城关 , 文人墨客登黄熊山或状元峰等高处 , 远眺山野秋色 , 叫做“重九登高” 。家里有未满十六岁孩子的 , 要到各家去讨七色线 , 请阴阳法师念咒语 , 把七色线打五个节 , 挂在小孩子衣襟的钮扣上 , 祛灾祈福 。
这天 , 大奶庙请阴阳法师为孩童“过关” , 凡十六岁以下的男女按岁数(一岁一两)用麻搓成线圈 , 俗叫“金丝” , 在线炉焚化 , 以祈保儿女平安长大 。俏皮的孩子常往炉内抢未燃着的“金丝” , 用来放风筝 。新中国建立后 , 随着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 祈保儿女平安之俗已无 。
八、除 夕
除夕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 。政和俗称“卅日暝” 。出外做生意、做手艺或探亲的人全部要赶回家团聚 。各家在除夕前要做好一切过新年准备工作 , 二十三日要送灶神上天“奏善事” , 二十九日要接灶神回家“赐祯祥” 。商人向欠债户挨家挨户讨债 , 除夕夜还提着灯笼走街穿巷 , 争取最后一刻讨回债款 。穷人家视除夕为“年关” , 为躲避讨债 , 常东躲西藏 , 待深夜子时后讨债人走了再回家吃团圆饭 , 俗称 “做皇帝” 。除夕每家每户要清理卫生;做年糕、年果 , 炒花生、黄豆;购置过新年宴请宾客的各种菜肴果品;杀好鸡鸭等牲物 。除夕夜 , 备酒席请家神、俗称“分岁” , 再合家吃团圆酒 , 子女守岁祝长辈长寿 , 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 。新中国建立后 , 这些习俗大部分沿袭下来 。
九、闰月饭
逢有闰月的年份 , 在闰月各家要备办酒菜请女儿姐妹吃一餐午饭 , 俗称“闰月饭”也叫“后头饭” 。越早越好 , 早请儿女们就会早富 。吃完午饭就得回家 , 不得在娘家过夜 。有“吃了午(饭)就会富 , 过了暝 , 篓仔当米(罐)”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