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春节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为迎接春节到来,从十二月十六日起,家家户户忙碌准备以下几件事:大扫除,俗称“扫尘”、“清船”;整理室内,换春联(一般用大红,丧父贴青色,丧母贴黄色),贴年画;办年货,添用具,做新衣,蒸甜粿,杀鸡鸭 。拜神之家,在十二月廿四日祭拜,“送神上天” 。
十二月三十日(小月是廿九日)即除夕日,悬挂祖宗遗像于祠堂或正厅,在大门后放两枝连头带尾的甘蔗 。当晚,各户生起新炉子,放在餐桌下,全家围坐在一起,名曰“围炉”,共进除夕团圆饭;家人如有外出不能回来团聚的,照样摆上酒杯、筷子,以示共同“围炉”全家团圆之意;饭后,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家庭成员压岁钱 。是夜,点灯猴(灯盏),放鞭炮、焰火,长辈坐到子夜,名曰:“守岁” 。灯光通宵达旦,直到初五为止,名曰“撑灯” 。
初一早起
旧俗规定这一天应该早起 。特别是当家人,需要在寅时至卯时(凌晨3点至7点)“进头香”,即敬天、敬神、敬祖宗,祝愿新的一年合家平安、万事如意 。因为大年三十人们熬夜看电视,初一早起、“进头香”的风俗也渐渐变成午夜临睡前进香,早晨睡觉 。老人对这种现象颇为不满,“现在的人好命,过去哪能一觉睡到初一中午,都要早起进头香 。起的早这一年才勤快,赚大钱 。”
早饭时,旧俗规定要吃“长年菜”,即将整株青菜用盐水清煮素食 。人们认为初一早晨素食会保佑一年出门不会淋到雨 。今天这个习惯仍然沿袭下来 。
饭后,大人小孩穿着新衣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常会得到“红包”(压岁钱) 。长辈给红包时祝愿小孩身体健康,听话,学习进步等;小孩收下红包除了道谢之外,也会说一些祝愿的话 。虽然没有规定,但在给、受红包的两家互相之间得保持平衡,也就是说收下红包的家长要给对方子女相近数额的红包 。因此,红包的数额不一定,具体看给、受两家的经济水平,但数额一定要是双数 。另外,也有参加工作或事业有成的晚辈给老者红包的习俗 。现在仍然保留了下来,只是对象和范围都有所变化 。
这一天,不得打人骂人,不讨债,不用刀,不扫地,不倒垃圾 。
初二“女婿日”
闽南多数地区都有“女婿日”的习俗,即已婚妇女带着夫婿、孩子回娘家拜年 。当地有民谣:“有孝女初二三,不孝女月半担”,即孝顺的女儿正月初二、初三就带着夫婿回娘家做客,给父母拜年;不孝的女儿到正月十五才回娘家 。结婚头一两年的女儿回娘家必须准备8样礼物:鸡、鸭、猪肉、香肠、红柑、发糕、烟、酒 。丈母娘把“女婿”送来的礼物收一大部分,鸡、鸭要切一半给女婿带回 。岳家摆一桌酒菜请新女婿,请客时对座位顺序和菜肴都有所规定,新女婿和女儿在初二这一天要坐“大位”(重要的位置),桌上要有鸡肉、鸡头 。做客时,女婿、女儿要给父母红包 。
如果是结婚若干年且生有小孩的女儿在正月初二、初三照样要回娘家 。早上女儿全家到岳家做客,带些礼品(不是很严格),丈人也会设宴款待女婿一家,但没有座位次序的要求;女儿、女婿给父母红包;丈人有红包给外孙,到黄昏时回家 。而不同家庭之间在这一天一般很少串门,以免打扰其他人的团圆气氛 。今天,这一习俗也仍然保持着 。
初三“赤狗日”
这一天俗称“赤狗日”,即不吉利的日子 。人们很少做客,也不喜欢有客人来 。睡醒后在家里拿起好几天没动过的扫帚扫地,在芦溪乡还有把扫帚和垃圾一起丢掉的风俗,有“送穷日”之说 。关于这一天,没有太多的习俗规定,其实经过十几天的酝酿准备和新年两天的狂欢高潮,人们从肠胃到精神都需要有时间休息和放松,也逐渐需要从节日的气氛中过渡到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 。
初四“接灶神”
这一天,人们又得早起,接回在天上休息了十天的灶神,供品和拜祭过程都没有多大变化 。
初五“隔开”
俗称“隔开”,日常的生活劳作开始步入正轨,农户开始准备春耕 。
解放后到七十年代以前,在正月里会有猜灯谜、说书、球类比赛等文体活动,都是民间举办的 。大、中专学生假期返乡也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话剧公演之类的,传播文明思想 。这样的活动在近年慢慢没有了 。这几年,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网等,对具体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是很热心 。
不过现在在农村,仍然保留着举行座谈会的习惯 。参加座谈会的大多是外出创业有成、学业有成的本乡人 。在会上,由主持人表彰努力拼搏的先进者,有一定财资的人也会捐资公益事业,像修桥、修祠堂这一类,回报乡亲 。这些座谈会的主要是为了鼓励乡民继续发奋,创造更加进步文明的生活 。
初九“天公生”
是“天公生日”,各家各户都准备好年糕、水果、清茶祭拜 。旧俗规定,祭拜应当在凌晨四五点钟进行,供桌上摆放有鲜果、鲜花、炸枣、素菜、清茶等供品,主妇分三次将茶斟满,祭拜完毕后烧纸钱祭天,放鞭炮以示仪式的结束 。整个过程大致要有半个小时 。但是现在人们更容易接受初九凌晨拜完天公再睡觉的习惯,午夜祭拜天公时燃放的鞭炮很集中,大家心照不宣地将热闹的时段调整在一起,过后安心睡觉 。
初九过后,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人们要陆续回到岗位上,县城居民也渐渐安心进入日常生活 。但传统的年还没有过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称为“过小年” 。
十五“舞龙艺”
以前,正月十五这一天,各姓祠堂都会张灯结彩,由新婚或添了男丁的家庭负责在祖祠内点灯 。”平和县城里已经很少见这样的做法,反而可以见到比除夕夜丰富得多的娱乐活动 。家家户户门口高悬红灯笼,县城有舞龙、舞狮、龙艺等活动 。舞龙、舞狮与常见的龙狮队没有多大差别,这里不赘言 。龙狮队伍会进到巷子里每家每户门前表演,每到一户,民众都放鞭炮迎接,并给龙狮队的小伙子“红包” 。
龙艺是平和县县城特有的民间娱乐项目,费用一般都由县里经济情况较好的乡、镇负担 。“龙”的每一节用木版搭出底座和顶棚,底座上面放有竹椅,可供人坐;底座两边有木棍支出,用来扛在肩上;棚子上披着塑料薄膜 。整条“龙身”都用塑料花、彩带、彩灯加以装饰 。每一节有一个四、五岁小孩打扮成古代才子佳人的模样端坐其中,他们手执小伞,浓妆淡抹 。到了元宵夜七点多钟,小伙子扛着龙艺在县城的主要街道游历,龙身上彩灯闪烁,孩子们装扮精致,每到一处,总有万人空巷的景观 。在元宵夜的绵绵细雨中,马路边树上的彩灯,龙身上的花灯,临街的住户燃放的烟花爆竹,五彩缤纷,龙艺将春节活动推向高潮 。
近几年,平和县政府组织县内的各企事业单位在各主要街道上摆摊设棚,举行元宵灯谜活动 。男女老少晚饭后结伴而出,从这个摊点逛到那个摊位,猜完谜再做游戏,边看烟花边聊天;而每个单位都会准备一些牙膏、洗发水、香皂、文具等奖品,送给优胜者 。居民从前一阵的美食与忙乱中活动起来,到街上看人看景,收拾心绪,准备投入新一年的生活和工作 。
【福建平和春节习俗】 正月廿日俗称“天穿”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就在这一天 。民间吃甜馃、咸饭来?补穿? 。妇女们打扮一番,到田间地头?走穿?,实际是踏青去了 。”传统春节活动也在今天正式结束,新一年的生活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