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民俗:冬至“数九”喝碗“老母鸡汤”


齐鲁民俗:冬至“数九”喝碗“老母鸡汤”

文章插图
“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十天阳历年”、“冬至补个好身板”……这是每年“冬至”我们老家常念叨的几句谚语 。
【齐鲁民俗:冬至“数九”喝碗“老母鸡汤”】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 。民间把“冬至节”这天叫做“数九节”或“交九节”,意思是说,从这一天起就进入九九八十一天的“数九寒天”了 。在我们这里,很多老人都会念叨民谣式的“冬寒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冻死氓牛(一种小飞虫),七九八九脱了棉袄背着走,九九杨花开,九尽寒气休 。”
相关冬至的习俗很多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 。因此,我国古代对冬至特别重视,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称之为“亚岁”,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 。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 。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
有关“冬至”的民谚俗语特别多,尤以“冬至进补养生”的谚语最多 。而在我们家乡长清最盛行的“补冬”方式就是“清炖老母鸡”,有“冬至数九,鸡不离口”、“一九一只老母鸡,九九补个好身体”的诸多谚语就是最好的见证 。选择“清炖老母鸡汤”用的老母鸡,是越“老”越好,年数越多的老母鸡其“增补”效果越好 。家乡一些人为了强身健体治“毛病”,一般专门选取喂养了三到五年以上的老母鸡作为“原材料”,在锅内多放姜片,少放盐,清淡为妙,力求原汁原味,以达到“清香诱人,味美益人,营养宜人”的食效 。“高龄”老母鸡一时半会儿炖不熟,最好的方法是把铁锅放在木柴炉子上,用文火慢慢地炖 。因为一次炖不烂也不要紧,反正下次喝汤的时候还要适量加点水后再继续炖,让其中的营养陆续炖出来 。若想取得最佳“进补”效果,有条件的话,最好是每个“九”炖一只老母鸡,每天清晨热乎乎地喝上一碗半碗的很舒爽,一连喝九天,天天有汤喝 。待把九个“九”的九只老母鸡汤喝完之后,刚好是“九九(久久)康寿”的春暖花开之时了 。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由于贫穷落后,经济条件有限,虽然家乡人都知道冬至吃老母鸡保养身体,但是在连粗茶淡饭都填不饱肚皮的年代,喝一碗“老母鸡汤”的奢望总是难以如愿 。就是那些患了“月子病”的妇道人家和一些腰酸腿痛、身体虚弱的“病秧子”们,若想弄半碗鸡汤喝,也被误解为是故意找借口“解馋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