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浠水的春节习俗


湖北浠水的春节习俗

文章插图
春节有接祖宗、送灶神、吃年饭、守岁、出方、拜年、吃元宵、玩龙灯、猜谜语、送财神等习俗 。
春节 , 即农历正月初一 。浠水过年时间实际是腊月二十四至正月十五 。二十四称小年 , 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为大年 。
接祖宗 送灶神
过年了 , 生人要过年 , 也不能忘了死去的祖宗 , 要将他们都接回家过年 。还要送灶神上天言事 。传说灶神菩萨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使者 , 职责是审视伦理道德 , 观察民情善恶 。每年腊月二十四夜回天宫述职 。故祭品除鱼肉豆腐外 , 还特置糍粑、米糖 , 意在以此粘住灶神的嘴和牙 , 让他只讲好话不讲坏话 , 报喜不报忧 。祭毕 , 揭去旧灶神像 , 换上新像 , 并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 , 下界降吉祥” 。从此夜起 , 灶头上点上菜油灯 , 一直到正月十五 。小年后家家忙着办年货 , 经济困难户就有些无所适从 , 农村曾流传这么一首民谣:“年来了 , 是冤家 , 儿要帽 , 女要花 , 媳妇要勒儿(头饰)走娘家 , 爹爹要辣肉供菩萨 , 婆婆要糯米打糍粑 , 急得当家的把头抓 , 逗得小孩笑哈哈” 。
还福
【湖北浠水的春节习俗】 即吃年饭 , 又叫团年饭 。浠水习俗有腊月二十八日和腊月三十吃年饭两种 。有的地方早晨吃 , 有的晚上吃 。早晨吃年饭通常起得很早 , 有的吃完了 , 天还未亮 , 寓意人勤春早 。年饭酒菜特别丰盛 , 先祭祖 , 再聚餐 , 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腊月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 也叫除夕 , 自古以来为家人团聚之日 , 在外的人 , 无论多远 , 一定要赶回家里 。尽管酒菜丰盛 , 不需要主食 , 然而家家都要煮一大筲萁米饭 , 足够全家人吃三天 , 以此表示"年年有余" 。
守岁
腊月三十晚 , 一家老少围坐在火堂边"守岁" , 用最大的松树篼子作燃料 , 火越旺 , 预示着明年的日子越红火 , 谁家的树篼子最大明年养的猪就最大 。一家人谈笑风生 , 其乐融融 。小辈祝贺老人添福添寿 , 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 。等到半夜子时才放鞭炮封门就寝 , 但家中主事的青壮年要守到天亮 。
出方
也叫出天方 。初一大早 , 先祭拜祖先 , 然后打开大门 , 燃起长长的鞭炮 , 名曰"出方" 。有些地方还到村前的小庙祭拜土地神 ,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
拜年
早饭后 , 青年和小孩带着礼品给家族及亲友中的长辈拜年 。
从初四起 , 人们开始玩龙灯、舞狮子、划彩莲船 , 而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 , 则将喜庆祥和的气氛推向高潮 , 于是“年”也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