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天穿节的“补天穿”习俗同样源远流长,清代各客家地区方志中也多有记载 。
清光绪元年《瑞金县志》载:“(元夕)后五日,名天穿节,妇女作米糕、糖食祀天,曰‘补天穿’ 。”
清光绪十六年《花县志》载:“(正月)十九日,仙姬大会,俗讹为‘天机籁败’ 。各悬蒜于门,谓之辟邪恶;烙糯粉为大圆块,加针线其上,谓之‘补天穿’ 。”
清同治十年《增城县志》载:“(正月)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籁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 。”
清同治十三年《韶州府志》载:“(正月)十九日,挂蒜于门,以辟恶 。”
民国二十五年《龙门县志》载:“(正月)十九日,插桃枝、大蒜于户,以辟恶 。”
由上可知,清代客家补天穿习俗主要有两大活动,其一,“挂蒜于门”以驱除邪恶之气;其二,“作米糕、糖食祀天”,除了祭祀女娲娘娘,还祭拜天公 。
但宋代天穿节的节俗内容则以“摸石”、“度桥”等形式呈现,如《全宋词》卷九十二葛胜仲《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二首》云:“望云门外 。油壁如流水 。空巷逐朱幡,步春风、香河七里 。冶容炫服,摸石道宜男,穿翠霭,度飞桥,影在清漪里 。”诗人故里及为官之地均在江南地区,诗中所言风俗主要是江浙地区天穿节的写照 。“摸石”的本源是天穿节民众到河里寻找补天的“炼石”,再手持石头从桥上走过,象征女娲补天的动作 。但却在宋代开始演变成为“摸石道”,且民俗寓意也不再是“补天”,而是“宜男” 。宋代长期与辽、西夏分割,与金、元对峙,边关地区常年征战不断,因此整个社会由上到下,对男丁的需求愿望都特别强烈,由“补天漏”到“宜男添丁”便自然过渡、演变 。
而同时,社会生活相对安定的江西不但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化上也以特别自信的姿态出现,从精神信仰到岁时民俗,各方面均及其顽强地保留着汉文化的本来面貌 。李觏诗“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其“煎饼补天穿”正是唐代天穿节习俗的直接继承 。
现代客家的天穿节民俗内容已更加丰富,且不同客家地区随着与当地畲、瑶、壮等各族先民的不断融合,又形成了各自的节日特色 。
作为正月半元宵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正值“雨水”节气前后,春耕还不是太繁忙,因此“天穿日”就等同客家人的休息日 。客家旧俗,天穿节各行各业都要停止工作一天 。因为是日“天穿地漏”,一切劳作也是白作 。故俗谚云:“天穿无嬲苦到死”、“天穿无嬲做到死” 。天穿日,“上广东”、“过汀州”、“过番”外出务工的客家人,必然不择此日出行 。客家民间认为天穿日那天天穿洞了,不管你做什么都不会赚钱,就是赚了钱也会从“天洞”漏掉 。
正如增城地区“仙姬大会”久而久之被讹作“天机籁败”一样,部分客家地区也将“天穿日”讹作“田穿日” 。该日,人们要吃糯米做的食物,以兆示田埂、坝头更加牢固,不穿底、不穿洞,以保农田作物不受洪荒灾害 。“田穿日”一说主要流传于粤东揭西、揭阳一带 。
各地客家均有天穿日制作糯米食品之俗,赣南瑞金客家天穿日所作“米糕”应该就是糯米饼,俗称“麻糍” 。“馎饦”原本是一种宋代广为流行的荞麦面饼,往往捻成两头翘、中间凹的柳叶舟形状,和高汤或羊汤煮熟,现只流行于山西、陕西 。客家地区均不出产荞麦,增城客家天穿日“又作馎饦祷神”,其“馎饦”主料乃糯米粉,而不是荞麦粉,制作工艺也不是用汤煮,而是用油炸 。
与广东饶平县毗邻的福建诏安县秀篆镇客家,正月二十“天穿节”讹称“天川节” 。当地俗语曰:“十五做事,天川嬲”,意思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可以干活,但是正月二十“天穿日”却大家都不下地干活,更不能担尿桶 。如果谁不按规矩担尿桶了,那就意味着犯了“天条” 。秀篆客家在天穿日家家户户要吃素菜饭,节日气氛堪与元宵隆重 。
秀篆北坑村客家年年“天川节”都要宴请安乐宫的“黄爷”,摆桌子(行大礼) 。由每个房头轮流做东,分中席东席、西席,每席排上几十张八仙桌,摆满精美的贡品:有用面捏的龟、鱼、虾等海鲜造型;有用稻草作菌基的香菇、木耳;红枣干贴面的十二生肖;用碟盘摆成的文字;用甜米糕堆成的塔、庙、桥梁等神佛建筑;还有猪、羊、鸡、鹅、鸭等大小三牲以及各种农副产品、工艺产品等 。其中中席最精美、最奢侈,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是礼毕鸣炮了 。每年“天川”都要燃放掉数十万价值的鞭炮,几米长一串的鞭炮相连接成数千米,通常都要响个三四小时 。更夸张的就是“炮竹王”,直径一米多,六个人都难以抬动 。司仪官令他们当抬到半山腰把“炮竹王”半埋在地上,只要司仪官一声令下,“砰!”的一声巨响,地震山摇!到了中午,各家户都要宴请亲朋好友及来宾,临走时主人还会叫你带上特色的甜米糕、猪肉等 。
还有其他村落则要举行“许愿”、“游香”等活动 。邀请的神明有河口塔观音佛母、开元院五显大帝、顶福宫宫黄老爷(代天巡狩的猎神)、德福宫七圣夫人与保生大帝、步高楼关帝圣君等众神 。“游香”时,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烧香鸣炮,迎接众神春游 。是日,秀篆一带客家山村到处锣鼓喧天,有演潮剧的,有请木偶戏、布袋戏的,有舞麒麟的,还有现代气息浓郁的露天电影.....到夜晚,烟花绚丽,天空璀璨,鼓乐声声,一派吉祥、和美景象 。
惠州客家补天穿的民俗活动主要有三,其一,挂门蒜;其二,熬茶、烧香;其三,用“树铺粄”祀天奉神,然后家人共享,四邻互赠 。惠州坊间有民谚云:“补天穿,补地裂,补是非,补口舌 。”又云:“正月二十挂门蒜,早食早透(歇)早闩门,无好畀盲婆摸室团(屁股) 。” 树铺粄做法不复杂,一般人家都能自制,用惠州话说,就是打粄头,它近乎北方之烙薄饼,但所用为糯米粉(也有兑少量粘米粉)而非面粉 。粄头在锅上尽量摊薄后,平放案上,在上面铺上备好的熟馅(馅料分甜咸两类,甜馅以炒熟的花生芝麻捣碎再加白糖拌均做成;咸的则用葱蒜、虾头、甜腐竹等起锅爆香再倒入罗卜丝煮熟做成),卷成紧实的条状,以刀寸断,即可上碟取用 。“树铺粄”以薄饼卷馅而成,形似于卷带的树铺,故而得名,在惠州坊间还有人干脆就把“树铺粄”叫作“树铺卷” 。汉扬雄《方言》有谓:“床……其杠,北燕朝鲜谓之树 。”晋人郭璞注道:“中国亦呼杠为挑床 。”民国《博罗县志·方言》则据此解释说:“树即床也,即床上铺设之卧具也,简言之,故曰树铺 。”
【天穿节 客家民俗:补天穿】 与增城客家为邻的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民,将正月二十“天穿日”称之为“禁日”,畲族补天穿的方法是,煎水将糍粑浸透,然后把大门的缝隙粘实,寓意“封住门神公的嘴巴”,进而象征女娲补天 。在“禁日”,禁用刀斧,否则会惹来大风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