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哈拉”习俗

鄂温克族有许多“哈拉” , 即氏族 。鄂温克人的每个“哈拉”都有自己的固定名称 , 一般以居住地名、河名、山名、村落名、部族或部落酋长的名字命名 。如“杜拉尔”是“在河旁住的人”之意;“涂格敦”是“在秃山底下住的人”之意;“那哈塔”有“山南坡住的人”之意 。
【鄂温克族“哈拉”习俗】 我国鄂温克族主要“哈拉”有数十种 , 例如:杜拉尔(杜)、涂格敦(涂)、那哈塔(那)、萨马基尔(萨)、卜勒基给尔(卜)、何勒特依尔(何)、达阿图(戴)、阿尔本千(阿、吴)、伊格基尔(伊)、巴依格尔(白)、阿其格恰基尔(阿)、哈哈尔(韩、哈)、何音(何)、武力斯(武)、敖拉(敖)、金迪基尔(金)、郭尔佳(郭)、索勒果尔(索)、那米尔、那妹他、那乌那基尔、杜拉给特、巴雅基尔、西木萨基尔、奥布特克基尔、奥斯特基尔、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哈拉玛鲁给特、道力奥特、考诺克特、巴拉格金、照鲁套特、齐布奇、索罗共、固德林、长拉他昆、布利托特、给力克、索利托斯基等等 。
从前 , 每年在六月间“祭敖包” , 敖包会是鄂温克氏族的盛大节日 , 每个“哈拉”都有自己的“敖包” 。“祭敖包”时要杀牛宰羊 , 由本“哈拉”的人祭祀 , 并举行赛马、摔跤比赛活动 , 优胜者获奖 , 是本氏族的荣誉和自豪 。
解放前 , 鄂温克人的每个“哈拉”都有自己的“萨满” , 例如杜拉尔氏族有八个“毛昆”(“毛昆”是从“哈拉”分出来的) , 就有八个“萨满” 。“萨满”死亡后 , 一般要由他 (她)们的子女继承 , 新“萨满”学三年后 , 要向本氏族的人宣誓:“一定要把本氏族、家族保护得像樟松一样 , 冬夏常青 , 子孙满堂 , 牲畜兴旺” 。
鄂温克人“哈拉”内部自古有严禁结婚的习俗 , 只许与其他氏族通婚 , 如与达斡尔、蒙古、满、汉族等通婚 。一旦同一“哈拉”的青年男女相爱接触时 , 就会受到社会舆论和父母的谴责 , 被认为是违背了本氏族的法规 。鄂温克族的婚姻嫁娶是一夫一妻制 。
鄂温克族的葬礼 , 从前非常讲究 , 安葬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埋葬死人时 , 鄂温克人是以“哈拉”为单位;同一个“哈拉”的人死后 , 就埋葬在一个坟地里 , 不允许别的氏族掺杂混入 。当父母去世以后 , 埋葬时 , 必须由其子女、叔、伯亲属抬着灵枢送向“哈拉”的葬地 。如果死者是70岁以上的老人 , 几乎全氏族各“哈拉” 的人都来参加安葬仪式 , 人们认为70多岁人并不是死去 , 而是“成佛归天”了 。
鄂温克人有“哈拉”家谱 , 鄂温克语叫“给布” 。从前 , 一般每隔20年召集全氏族“哈拉”大会 。事先“哈拉”内部商量续家谱事宜 , 会议日期确定之后 , 通知全“哈拉”男性成员参加“伊桑”大会 , 是很隆重的 。由家族长主持举行续家谱仪式 , 然后续写本氏族男性青少年名单 , 大会结束后 , 大家欢聚一堂共进一餐 , 表示“哈拉”伊桑大会圆满成功 。鄂温克族家谱不能随意打开 , 一般由家族长保管 。每逢春节向“家谱”敬酒叩头 , 表示对祖辈的尊敬和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