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客家文化习俗

客家 , 西晋末永嘉年间(四世纪初) , 黄河流域的一部分人因战乱南徙渡江 , 至唐末(九世纪末)及南宋末(十三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 , 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 , 被称为“客家” , 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 , 后遂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辞海“客家”条) 。任何一个民族 , 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与风俗习惯 , 在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民系中 , 也各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与风习 , 客家既有汉民族共同的文化风俗 , 也有客家民系的特色文化风俗 。几百年来 , 广西宜州客家生活在广西这样一个多民族区域 , 尽管其文化习俗或交流、或吸取、或因社会变革 , 经历过系列变化的历程 , 但其以“耕读”为核心的客家特色文化始终不变 。
宜州客家源探
宜州客家 , 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由闽、粤、赣入桂的客家人后裔 。据《广西客家分布示意图》 , 广西客家主要聚居地在桂东的贺州、昭平、钟山 , 桂中的柳州、柳城、鹿寨、武宣和来宾 , 桂南和桂东南的南宁、宾阳、钦州、北海、贵港、合浦、玉林、博白、陆川、桂平 , 以及桂北的三江、融水等地;次要聚居地在桂东北的桂林、临桂、荔浦、蒙山、龙胜 , 桂东的梧州、藤县、苍梧 , 桂西南的崇左、扶绥、上思、防城港;分散居住地为桂西北的河池、百色两地区除凤山县外的所有县(市、区) , 其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最多 , 约3.5万多人(钟文典:《广西客家》) 。
宜州属于广西客家分散居住地 , 客家人口仅约万余人 。宜州客家主要分布情况是:庆远镇的龙塘、沙岭、文昌、东屏4个社区 , 而又以龙塘、沙岭两社区为最 , 人口近5000人 , 为宜州客家之半 , 凌、谢两姓为大姓;怀远镇的怀远社区和谭村、叶茂2个村委;洛西镇的洛西社区及妙调、六寨、枫木等村委会 , 而洛西以刘姓为大姓 , 妙调的邱、刘为大姓 , 亦有杨、江、李、张诸姓 , 六寨有邱、刘两姓 , 枫木村客家人较少且姓氏较杂;龙头乡龙头社区 , 三岔镇三岔社区 , 刘三姐乡龙降村等也有少数客家人 , 其中龙降村有1个自然村落为客家 。庆远镇龙塘、沙岭的谢姓客家 , 其先人从广东揭阳入广西之贵县 , 后由贵县迁徙宜州 , 凌姓则多从玉林、陆川迁至宜州;怀远客家多是清末或民国初年广东、江西、福建、湖南等地来的客家商人 , 怀远有粤东会馆、湖南会馆以及江西岭(江西商人购买为居住、经商的土岭坡地);洛西街刘姓多是从贵县、桂平等地迁来的客家小生意人和手艺工匠 , 妙调桥头村邱姓先人则是由广东惠州迁至广西宾阳再武宣再宜州 , 妙调的村尾村、六寨的岭脚村邱姓则来自贵县、桂平等地;龙头乡的客家与拉仁、永顺、三只羊的客家大多由广东迁入(拉仁、永顺、三只羊原为宜山县辖 , 与龙头乡连片 , 1955年冬划归都安县辖) 。
另外说明 , 在桂北、桂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 对“客”、“客人”甚至“客家”是另有所指的 , 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客家人(钟文典:《广西客家》) 。宜州市德胜镇的德胜社区以及赛平、榄树、地罗、加隆、上平、磨甲等村委会 , 怀远镇的谭村、李家寨、罗山、北斗等村委会 , 庆远镇的矮山、洛崖、太平等村委会 , 有相当多说“百姓话”的人自称为讲“客” , 他称为“百姓话” , 其实他们不属于客家人范畴 。
宜州客家方言
客家先民原生活在北方 , 主要在中原一带 , 其范围大致在今陕东、鲁西、晋南、鄂北的广大地区 , 即中州大地 , 是生活在北方的“土著”居民 , 汉民族中的一支民系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标志 , 也最能反映客家传统文化与民系特色 。
据专家学者考证 , 客家话是我国最古老、统一的语言 , 是“六朝之音” 。客家方言和汉民族其他民系的方言相比 , 它的词语、音韵与中州的词语、音韵具有更为深厚的因缘 , 说客家“语言多合中原之音韵 , 其说皆有所考据”(林达泉:《客说》) 。客家先祖从中原迁徙他乡时 , 始终使用故乡语言 , “宁卖田 , 不卖言” , 故能历经千载 , 乡音不变 。宜州客家人虽身置壮乡瑶寨 , 与当地汉族其他民系以及壮、瑶、仫佬等民族居民共同生产生活 , 但其“宁丢祖公山 , 不丢祖公声”(客家话“声”读Sang“桑”) , 客家方言世代相传 , 绝不丢弃 。由于宜州客家人有从广东入宜者 , 有从贺州、梧州、玉林、贵港、柳州、南宁、宾阳及桂东、中、南各地入宜者 , 亦有从桂(东)北地区入宜者 , 故各乡镇客家人的客家话也有区域性的小差别 。客家方言中 , 称父亲为“衙(YA) , 即爷子” , 叫太阳为“月头”、月亮为“月光” , 称建房为“做屋” , 叫公牛为“水牯、黄牯”等等 , 与中州词语、音韵极其相似 。另外 , 在一些地方 , 客家人之长房、长子、长孙叫父亲为“阿伯” , 叫母亲为“阿婶” , 次子、他房的儿子叫父亲为“阿叔” , 叫母亲为“阿咪” , 据说是因客家人客居他乡 , 势单力薄 , 借此称谓以显家族人多势众 , 免遭欺负 , 这可能是客家人南迁后的语言称谓而已 。
客家人称我为“挨” , 故许多有关客家人的记载、言谈中把客家人称“挨”“艾”“霭”“哀” , 又因客家人说“什么”叫“麻介”或“倪解” , 不少地方把客家人称为“麻介人” , 均取其音附会而说 。
宜州客家居住建筑
宜州客家人的居住状况 , 常决定于迁徙时间的久暂、居住地域的位置、个人的经济条件 , 而最重要的是个人经济条件 。
解放前 , 生活在宜山县庆远城郊沙岭、龙塘 , 怀远谭村 , 洛西妙调、六寨 , 龙头街周边村落 , 拉仁二潭等地农村的客家人 , 大都居住泥(泥墙)瓦或泥草结构房屋 , 生活在宜山、怀远、洛西、龙头街上的客家人 , 居住的是砖(含泥砖)瓦结构房屋 。解放后 , 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 , 他们大多都建起钢混结构的楼房 , 至少也是砖(火砖)瓦结构平房 。
客家人住房建筑结构很有讲究 。普通人家的房屋结构一般是三间两廊或五间两廊 , 中间一间往里缩1米 , 使为凹字型 , 又在两侧廊房边各横建小房一排 , 将住房围成院落 。主房中间一间为大厅 , 安放香火台 , 两边廊房为卧室 , 小房为厨房、牛栏、鸡鸭舍、杂物间 , 庭院为禾堂(晒场) 。富裕人家的住房一般为四合结构 , 即主房建成前后两排 , 上下厅中间有大天井隔开 , 又用厢房将上下廊房连接 , 在上厅前天井上边有通道左右贯通左右两侧廊房 。如家族兄弟多个 , 就以香灰堂为中心 , 分长次向左右两边扩建类似结构的住房 , 且由上下房中间通道连通 , 结成一体 。厨房、牛栏、马房、杂物间也横建在廊房边 , 形成户院 。这类富裕人家有的还建有炮楼 , 炮楼建在靠上排左(或右)最边的廊房 , 由廊房开门进入 。炮楼高3~5层 , 每层楼墙都开设枪眼和瞭望眼 , 以防护家院 。洛西镇岭脚村邱家、九龙村刘家、村尾村和桥头村邱家院落就都建有炮楼 , 但都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拆毁 , 而这些客家传统建筑院落也在2000年前后被屋主拆除 , 重建为新式的、现代时尚的两层或三层钢混结构楼房 。
房屋建造关系安居乐业大事 , 客家人建房极重地形与坐向 , 一般是地势高爽 , 坐北朝南 , 坐西朝东 , 讲究依山临水 , 绿树成荫之处 。为阳宅选地 , 多请地理先生看风水 , 定坐向 , 然后择吉日良辰破土动工 。安墙脚(奠基) , 安门窗 , 上梁 , 都必须烧炮挂红 , 以祈吉利 。新屋落成 , 再择好日子“进火” 。亲友来贺 , 设酒席以答谢 。从宜州洛西镇客家人居住村落环境看 , 其岭脚村、九龙村、村尾村、桥头村客家院落都是坐西朝东 , 或背靠土岭 , 或背靠九龙山 , 村前都有小河流过 , 且环村竹木茂盛 , 与客家人建房地形、坐向要求完全一致 。再是 , 宜州市的庆远、怀远、洛西、龙头、刘三姐等乡镇的客家人 , 凡新屋落成 , 乔迁新居 , 都举行“落新屋”(进新房)仪式 , 吉时“进火”时 , 将烧得旺旺的炭火搬进新房 , 同时将柴(财)、米、秤、算盘搬进新房 , 表示家庭兴旺 , 财源茂盛 , 生意兴隆 。
宜州客家年节
宜州客家人的年节习俗 , 虽与当地各民族人民大同小异 , 但也有很能体现客家民系节习特点的礼俗 。客家人一年十二个年节习俗大致如下 。
正月十五 。元宵节 , 是新年结束的日子 , 这天 , 除供奉祖先及各方神灵外 , 还吃水圆(汤圆) 。洛西地方客家 , 有正月十五夜舞草把龙的习俗 。草把龙 , 龙头用竹篾编成框架 , 外面套上彩布制作的龙头套 , 龙角、龙眼睛、龙鼻子、龙嘴巴极其逼真 , 龙身用禾草结成 , 龙尾巴亦用竹篾编成后套上彩布制成龙尾巴布套 , 夜晚舞龙时 , 龙身遍插燃烧着的香枝 , 像闪亮红光的龙鳞 。草龙每舞到一村 , 先拜祭社王后才能进村给各户拜贺 , 待拜完有邀请的各村屯后 , 草龙就到仙娘庙(洛西一带的“麻介”庙 , 在妙调村尾村后的马岭上)拜庙化升(升天) , 结束新年 。
【广西宜州客家文化习俗】 二月社 。二月春社日 , 为祈求社王保佑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 人畜平安 。社日 , 各户做份凑钱买三牲祭品 , 然后会餐分肉 。
三月清明 。清明扫墓祭祖日 , 多是同族共祭 , 同至祖墓除草、添土、挂纸、祭祀 , 挂在墓碑上的纸必须是滴上公鸡血的血纸 。祭品有猪、鸡、酒、香烛及糯米饭、艾糍、香烟、水果 , 祭祀仪式结束放鞭炮 。祭祖从远祖至近祖依次进行 。清明扫墓 , 旨在教育子孙勿忘祖德 , 和亲睦族 , 奋发向上 。
四月八 。客家人说四月初八是牛生日 , 客家农村这天耕牛不劳作 , 主人帮它洗身 , 给它吃糯米饭、鸡蛋和几两淡米酒 , 以表示对耕牛的抚慰 。
五月初五 。端午节 , 客家称“五月节” 。家家门口都挂菖蒲或艾枝 , 以祛病辟邪 , 做皂药糍粑吃以防蛊 , 包三角糯米粽 , 备三牲祭祀神灵 。
六月六 。六月初六是伯公诞日 。旧时 , 六月六这天 , 客家人张灯结彩、牲馔丰盈 , 礼拜伯公生日 。这古风今已罕见 , 人们只借节而食而已 。
七月十四 。中元节 , 俗称“鬼节” , 应是七月十五 , 但客家人则七月十四过节 。十四这天下午 , 用各种供品祭祀祖先及各方神灵 , 并焚烧纸钱、纸衣、纸箱及金银元宝各物 , 以供先人灵魂回家取用 。有些地方的客家人 , 七月十四夜煮猪红粥拿到村外泼洒 , 供所谓“四方野鬼” , 叫“泼水饭” 。
八月十五 。中秋节 , 又称“团圆节” , 是日晚 , 合家吃团聚饭 。饭后 , 老少坐在室外禾坪待月 , 及圆月高悬 , 清明入镜 , 即搬出八仙桌 , 将月饼、柚子、瓜子摆上 , 燃三根香两支蜡 , 开始供奉月光婆(月亮) 。旧时 , 供月后 , 妇女们三五成群聚集村场做请七仙女、扫把神下凡等游戏 , 现已鲜见 。
九月重阳 。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敬老 。客家人十分注重尊祖孝老 , 家教甚严 。旧时 , 如有不孝子孙 , 轻者罚跪香火堂 , 领受家法(鞭笞) , 重者可逐出家门 , 更严重者族人将之装笼沉江 。
十月早 。十月初一 , 客家人称“十月朝(读ZHAO)” , 是河北一带传统节日“寒衣节” , 这是客家人南迁后一直保留沿袭下来的客家节日 , 节日旨在为先祖送寒衣 , 祭祖魂 , 今已淡化 , 仅为做糍粑、家人聚而已 。
十一月冬至 。客家人素有“冬至大过年”之说法 , 而实际只是购置酒肉敬祖及家宴 。旧时 , 族人聚集祠堂祭冬 , 各户户主参加 , 族老宣讲族规 , 商讨族事 , 然后共同进餐 。现在 , 已无祭冬活动 , 纯为敬祖和家宴 。但客家人多在冬至日腊制各种肉类 , 不论天气如何 , 都可获得成功 。
十二月三十夜 。除夕 , 客家人称“年三十”或“年三十晡夜” 。除夕这天 , 家家户户把敬祀祖宗的香火堂布置一新 , 同时贴对联和门神 , 谷楼(装粮地方)贴“五谷丰登” , 猪栏牛栏贴“六畜兴旺” 。妇女们杀鸡洗肉 , 备办荤素供品 , 做年夜饭 , 用柚子叶煮水给孩子洗澡 , 意在消毒去秽 , 健康成长 。一切备办完善 , 携荤素供品、香烛、鞭炮到祖宗香火堂祭祀祖先 。祭祀礼仪完毕后 , 合家共吃团圆饭 。饭后 , 大人们把水缸灌满 , 米缸装满 , 以示新年富足 , 然后准备红包 , 为新年给孩子发“利市” 。是夜 , 每户房间灯火通明 , 直至天亮 , 叫“点年光” 。除夕夜烤火 , 睡前将炭火用火灰盖好 , 使它长夜不熄 , 叫“埋火种” , 意在驱邪 。有些守岁的人 , 则打牌通宵达旦 。
其实 , 客家人一年的节日还有很多 , 重要的节日是小年(祭灶王公)、除夕、新年(正月初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 。
婚嫁、寿诞、丧葬习俗
婚嫁 客家男女婚姻 , 一般都讲究门当户对 , 然后通过媒妁、“合命”(由算命先生据双方“年庚八字”推算相生或相克)、订婚 , 最后嫁娶成亲 。女嫁出阁 , 必须哭嫁 , 内容或为感激父母长辈教养、劝慰父母好自保养 , 或为自怨生身为女不能留家伺候父母、照顾弟妹 , 或为抱怨父母忍心将女儿嫁人 。男方迎亲 , 以大红花轿往女家迎接新娘 , 轿门上系历书、明镜、剪刀各一及铜钱一串 , 还有装盛各种礼品的抬盒 , 新郎一般不亲迎 , “接郎”“接姑”代劳 。新娘新郎入厅堂后 , 行敬拜天地、祖宗、父母及夫妻对拜之礼 。族老点龙凤喜烛并祝词 , 祝词“点烛光光 , 新人上堂 , 连生贵子 , 五世其昌” 。礼毕 , 新人入洞房 。次早 , 新郎、新娘向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及舅父母等长辈敬茶 , 老人回之以利市(红包) 。客家人如果婚后无子 , 多在兄弟或亲房之子侄中选择继嗣 , 叫“过继” 。客家人一般不轻易离婚 , 男子婚姻不如意可再娶 , 女子则自怨命运不好 。
寿诞 客家兴做寿 , 宜州客家人也不例外 , 只要条件许可 , 年过半百 , 后生们即为老人做寿 , 俗称“做生日” 。但客家人重一不重十 , 多以晋一为尚 , 如五十一、六十一、七十一、八十一等 , 逢一祝寿称做“大生日” 。老人生日 , 在外的子女多设法回家为老人祝寿 , 各方亲朋好友则携带礼物登门祝贺 。主家先以面食款客 , 称“食寿面” , 然后置酒席宴请宾客 。
丧葬 宜州客家人对死事的丧葬习俗与其他汉人无大差异 。重病不起 , 子女病榻前听嘱咐 , 弥留之际 , 移于厅堂 , 睡在铺禾草的地上 , 子女亲属在旁伺候 , 直至送终 。人死之后 , 丧礼一般是:装身 。先用柚子叶煮水为死者浴身 , 男子剃头 , 女子挽髻 , 穿寿衣、裤、鞋 , 并置金银或珠子于死者口中 , 用红面白里布被覆盖尸身 , 安放厅堂之内 。报丧 。通常以口头走报有关亲友 , 有的还于街头、路口发布讣告 。设灵带孝 。在厅堂摆香案设灵牌供亲属及宾客吊祭 , 孝男女则头披白巾、身穿白衣、腰束麻索、手执孝杖 , “披麻带孝”守灵 。同时 , 请道士为死者做道场(打斋) 。入殓 。择定时辰将死者遗体移入棺中 , 俗称“封棺” , 从此生死隔离 , 故封棺时孝男女必须抚棺号啕痛哭 。吊祭 。设灵堂 , 孝男女晨昏吊唁 , 亲友吊丧 , 孝男女需跪两侧陪祭 , 出殡之前举行大祭 , 由族老恭读祭文 。祭毕 , 起棺出山(出殡) , 由“八仙”(8个抬棺者)抬棺往“山地”(墓地) 。出山送葬时 , 前导者一路燃放鞭炮、抛撒纸钱 , 后生人举挽联 , 长孝男双手捧灵位牌由陪者先于棺前行 , 其余孝男女及亲友、宾客随棺后 , 行至半路 , 灵位及宾客先回家 , 死者由亲属送至墓地 , 按预定之“吉时”下葬 , “入土为安” 。客家人的坟墓构造呈长形 , 前宽且高昂 , 后窄较低矮 , 是客家与其他族群坟墓的根本区别 , 地方俗称“蚂拐坟”、“麻介坟” 。
宜州客家的神灵崇拜与禁忌
宜州客家和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一样 , 相信神仙圣佛的观念比较浓厚 , 这和千百年来的信仰传承有关 。同样 , 因其相信“一命二运三风水” , 在日常生活中的陋习和禁忌也不少 。
神灵崇拜 客家人对天地神灵敬畏 , 逢年过节敬奉祖先的同时 , 也要在门外插上一柱香向老天爷虔诚礼拜 , 在客家人生活的村落 , 是村有“社公”(土地神) , 家有“灶王公” , 田头有“伯公” , 建屋、葬地都必须讲“风水” 。对社会神崇拜 , 他们崇敬孔子先圣 , 重视教育 , 以“耕读立家”为祖训;他们敬畏阎罗王 , 有“阎王注定三更鼓 , 不再留人五更天”之说;他们敬畏“三界神”(传说为明初广西贵县人 , 能“预知人间事”、“以青蛇定是非”);洛西一带客家人亦敬重“谢氏仙娘”(地方俗称“麻介仙娘”) 。然而 , 对祖先崇拜是客家人神灵信仰中的最重 , 不论贫富 , 家家户户都在正厅上方设祖宗神台(客家称“阿公楼”) 。祀祖有拜山、拜祖、敬祖之分 , 拜山在清明或重阳时举行 , 拜祖在喜事或传统节日举行 , 敬祖则把饭菜酒茶摆设如宴 , 在祖宗神台前进行 , 肃穆隆重 。
禁忌 客家人因相信命运 , 畏忌神灵 , 其陋习与禁忌不少 , 最常见的陋习有算命、看相、问仙、占卜、喊魂、风水、择日和入庙拜神求签问祸福等;禁忌与鬼神迷信有关 , 如新年正月初一忌讲一切不吉利的话语 , 忌听到老鸦、猫头鹰叫 , 忌路见蛇“打花”(交配) , 忌学童启蒙上学时遇牛和“四眼婆”(孕妇) , 有“猪来穷 , 狗来富 , 猫来着白布(指死人)”之谚语 , 为辟谐音 , 把猪血、猪舌改称猪红、猪利(血、舌客家话谐音“失”) , 把书称为本子(客家话“书”、“输”谐音) 。诸如此类的例子 , 不胜枚举 。
宜州客家 , 本源于闽、粤、赣之客家之后 , 又多迁徙于桂东、中、南各地 , 其文化习俗既沿袭闽粤客习 , 又有桂客家之特点 , 更有中州客家远祖的渊源 , 笔者以上所略说 , 只求抛砖引玉 , 以祈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