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祭典

女娲是华夏人类的始祖 。65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娲皇宫附近的清漳河沿岸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后迁到山上抗洪治水,设坛祭祀,繁衍人类 。后人在此修建庙宇,现有建筑为明清时期重修,道教和佛教建筑并存,成为女娲文化的物质依托 。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 。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 。
庙会时期是女娲信仰习俗集中展现的时候,主要有拴娃娃、开锁等生育习俗;问病求医、求平安等求吉避凶习俗;坐夜、撒米面等敬奉女娲习俗;及与女娲有关的岁时节庆、婚姻习俗等 。
女娲祭典仪式
女娲祭典的仪式主要有集中民间祭祀、祈禳还愿、进香朝拜和政府公祭 。
1、集中民间祭祀
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到三月十八日,为娲皇宫庙会 。庙会期间,民间祭祀以摆社为主要形式 。周边地区摆社以福建漳州、泉州、山西长治、榆次为主,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组织百余人,全套祭祀器具设备,到涉县娲皇宫寻根祭祖,谒拜女娲 。本地几乎村村有社,甚至一村多社,从清康熙年间后,上顶朝拜的有七道社,分别为:曲峧社、石门社、七原社、温村社、索堡社、桃城社和唐王峧社 。农历三月初一,各社组织人员,多则上千人,少则几百人,全副古装穿戴 。祭品有三牲太牢、时果三珍、馒首干果等,祭器设备有金瓜钺斧朝天镫、祭旗、功德旗、黄龙旗、五彩旗等 。祭祀队伍一字长龙,浩浩荡荡,甚是壮观 。
2、祈禳还愿
除集中民间祭祀摆社外,从三月初一开始,各地零散香客云集娲皇宫,祈禳还愿,整月川流不息 。祈禳内容包括求福、求寿、求财、求前程、求子、求平安、求康健、问前程等;形式有坐夜、打扇鼓、撒米、结索开索、披红、垒石子、结红布、绑娃娃、开锁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还愿即祈禳时所许之愿,在达到目的后的兑现之举,带上祭品、香纸、鞭炮等,到娲皇宫拜谒娲皇圣母 。这种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了丰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
3、进香朝拜
进香朝拜的时间不太固定,一般多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或十五日,平时也可 。香客为社会各界,有官有民,有时还有国外朋友 。形式多为烧香叩首,进香朝拜,目的不外乎祈求国泰民安,物阜民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愿,全家安康等等 。
4.政府公祭
清嘉庆《涉县志》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为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坌集” 。表明从清朝就已有公祭 。至清末由于战乱而中断,基本形式、内容、范围已濒临失传 。为了恢复公祭,2003年9月和2004年9月,由涉县人民政府组织在娲皇宫举行规格较高的公祭女娲大典 。主要包括民众和政府对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的朝拜祭祀,主要形式为传统娲皇宫三月庙会、期间的民祭、九月十五的公祭、神话传说、女娲传说与村名地名的关系和婚嫁、生育、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 。
大事记
建国后,民间朝拜延续不断,“文革”期间,娲皇宫庙会被当作封建迷信而禁锢,致使千年古刹销声隐迹,无人问津,横遭冷落寂寞,娲皇古建、石刻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女娲文化的很多内容和形式也濒临失传 。
【女娲祭典】1978年改革开放后,娲皇宫庙会开始复苏,逐渐恢复了往日盛况,民间祭祀规模浩大,八方香客云集于此,祭祀形式丰富多彩,女娲文化又得以延续,并得到有力保护 。县委、县政府对文物古建十分重视,每年拨专款对娲皇古建进行抢救性修复,1996年11月20日,娲皇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明清时期已有公祭,清嘉庆《涉县志》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为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坌集” 。但形式、内容都已失传 。
2003年,举办了涉县首届女娲文化节,为提高女娲文化节的知名度还举办了“中国女娲文化高层理论研讨会” 。
2004年9月,在政府主导下举行了大型的公祭女娲大典,恢复了政府公祭 。
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涉县的“女娲祭典”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