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庙庙会

南京夫子庙建于北宋景佑年间,绍兴九年(1139)建立建康府学,元朝至元年间改名集庆路学,明朝洪武年间又改为国子学,其后再改应天府学,清朝则为上元、江宁两县县学 。千百年间,夫子庙是我国东南地区乃至全国古代的文教中心 。
【南京夫子庙庙会】“前庙后学”的夫子庙一直都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教育内容 。其学宫为宋、元、明、清四朝输送了大量的经国人才和文人学士,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
上世纪60年代初,夫子庙建立了人民游乐场,成为南京繁荣传统文化的主要区域 。1984年国家和省、市、区政府把复建夫子庙作为重点建设工程,先后建成聚星亭、大成门、两庑、丹墀、大成殿、学宫(东南第一学)、钟亭、鼓亭、明德堂、尊经阁、敬一亭、青云楼、思乐亭、天下文枢牌坊和灵星门牌坊,恢复和复建了天玺纪功牌、孔子问礼牌、封圣夫人牌、封四氏牌、集庆孔子庙、洪武学宫碑和顺治学宫碑 。今天的夫子庙已成为人们祭祀至圣先师和展示儒学文化的场所,也是无数海内外游客探寻中华文化的旅游胜地 。
南京夫子庙庙会习俗
荟萃秦淮悠久而深邃的文化历史及丰盈的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内容的夫子庙文化庙会,作为南京年年唱响的“四季歌”,与夏季的“秦淮之夏广场音乐会”、秋季的“金秋美食节”、冬季的“金陵灯会”并重 。
庙会上除开幕式中精彩的文艺节目外,有延伸到十里秦淮风光带各旅游景点及各个街道社区,同声奏响吟诵秦淮文化的交响曲 。开幕式上,《青梅竹马谣》、《秦淮月》、《秦淮灯船》等歌舞节目展现了秦淮风韵;木偶书画《板桥作画》、川剧绝技《变脸》凸显了中国民俗风情;聚星亭前举办的秦淮民间艺术文化展演,引得许多游人驻足观看;剪纸、根雕、篆刻、风筝、珠艺、脸谱、烙画、竹刻、绳结等民间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展现的拿手绝活,让中外游人大饱眼福 。
庙会期间,夫子庙大成殿将举办祭孔乐舞表演;瞻园举办明“王府文化”、“王府之夜”活动,以及配合国际赏石节而举办的雨花石文化暨雨花石展览;江南贡院将组织游人进行“状元游”、鲤鱼跳龙门、拜魁星等民俗活动,邀请著名书法家为游人即兴以名题诗;李香君故居展览馆推出香君才艺表演和秦淮船宴 。
典故
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 。始建于宋,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夫子庙是南京城中最富吸引力的地方,这座江南最为著名的孔庙,以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红墙为照壁,全长110米,为全国照壁之最 。这里当年曾是金陵城的文教中心,如今四周已发展成为集市,店铺专售文房四宝、珠宝玉器等高档商品,当有“文化名都”、“三闾遗风”之感 。六朝时代,夫子庙地区已相当繁华,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 。在明代,夫子庙作为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有酒楼、茶馆、小吃店,青楼妓院也应运而生,内秦淮河上“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萧鼓,昼夜不绝”,描写的就是当时秦淮河上的畸形繁华景象 。
传说
古代孔庙布局有一定的形式规定,一般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 。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礼,而夫子庙凿秦淮河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为泮池的遗例 。而夫子庙的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全长110米,有“万仞宫墙”之称,气势磅礴,为全国照壁之最,而“万仞宫墙”语出论语:“……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泮池北岸石栏则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 。
夫子庙的正门是棂星门,后为大成门,因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做了集大成的贡献而得此名 。同理,夫子庙的主殿也叫大成殿,殿内正中悬挂一幅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高6.50米、宽3.15米 。中心庙院正中竖立一尊青铜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