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庙会】上海老城隍庙系道教祭保护城池神-城隍著名道观 。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后),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
乾隆年间因举办各种庙会而代代相传繁荣至今 。解放前,城隍庙被十里洋场团团包围 。但时过境迁,很多洋房都已消失,而城隍庙依旧在 。上海市从1991年起,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豫园商城 。城隍庙以明清建筑的红色风格给人留下厚重印象 。
“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 。”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 。城隍庙的小吃是其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城隍庙的开发过程,庙、祀、河等文物景观及设施保护得较好,商业也较成功 。
上海城隍庙庙会习俗
由庙市发展形成的庙会及其庙会文化,几乎囊括了宗教、商业、民俗等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城隍庙每月的固定活动应属初一、十五进香,这似乎已成为大多数老百姓的一项习俗,进香者云集,出售香烛、饮食、服饰的商贩和民间艺人也趁此机会,纷纷前往,提供从物质到精神的各种东西,以满足香客的需求 。自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城隍庙市场形成以来,各地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渐渐云集城隍庙,在凝辉路上形成了民间传统工艺一条街,传统的顾绣、剪纸、剪影、捏面人、草编艺术等手工艺人巧手绝技,令人大开眼界 。
城隍庙成为人们“白相”的中心,形成庙会文化,个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俗活动和庙庆神诞节日特别多 。
城隍庙的元宵灯会、农历二月二十一日的上海城隍秦裕伯诞辰、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城隍娘娘的生日、农历六月初六的晒袍会、农历七月廿五日的城隍庙祈鬼节、农历九月中旬举行的菊花会等等,每到这些节日,城隍庙就成了上海的民俗大观园 。
典故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 。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 。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 。
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
传说
据《吴越备考》中载,三国时期,吴王孙皓病入膏肓之际,有位天神附于其身边一位太监身上,说“国王封界华亭谷东南,有咸塘风潮为害,非人力能防 。臣汉霍光也,部党有力 。立庙于咸塘,臣当统部属镇之” 。孙皓即于华亭县立金山行祠于华亭县,供奉霍光石像 。自此以后,华亭县一带海患平息,民生安乐 。后至明代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为上海城隍庙,供奉上海城隍神 。因霍光神像已在大殿之中,就于大殿后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形成了上海城隍庙“前殿供霍(霍光),后殿供秦(秦裕伯)”,主神供于后的独特供奉格局,上海百姓则称霍光为“坐殿城隍” 。
鸦片战争时期,陈化成任江南提督,驻守吴淞炮台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军进攻吴淞口,陈化成在两江总督牛鉴逃跑的情况下,毅然亲自登台发炮,最后中弹壮烈牺牲 。上海人民为了纪念他,于县城(现在的南市区)内建“陈公祠”供奉他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市被日军占领,城隍庙被划在难民区内,逃难的百姓将陈化成塑像抬入上海城隍庙供奉 。
自此以后,上海城隍庙开始供奉陈化成塑像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上海城隍庙“前殿供霍,后殿供秦,同时供陈”的供奉格局形成,民间老百姓也将陈化成称为上海县的城隍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