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

徽剧古称“徽调”、“二黄调”,是安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 。徽剧的渊源是“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与乱弹交流融合,在发展过程中受昆曲影响,逐渐演变成为徽剧 。
清乾隆年间,徽剧著名艺人高朗亭把徽剧带到当时全国商业中心之一的扬州 。扬州是戏剧“雅部”与“花部”的集中地 。徽剧吸收诸家之长,很快超过其它剧种,获得“色艺最优”的称誉 。高朗亭又带领徽剧“三庆班”到京城演出,深受宫廷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接着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又相继进京,称“四大徽班进京”,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 。后来,徽剧逐渐吸取汉剧、昆腔之长,发展成为京剧 。徽剧的著名演员程长庚成为京剧的鼻祖 。徽剧对南方各省戏剧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其嫡派有句容的徽戏、浙江的婆剧、江西的赣剧;受其影响的有湖南的湘剧、云南的滇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以及淮剧、黄梅戏等 。徽剧对中国南北戏曲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从清代乾隆年间至抗日战争前夕,安徽省有六十多个徽戏班社,演出地点遍及长江两岸、淮河南北 。其中庆升班活动时间长达两百年之久 。一些班社庞大至百人以上 。除大的班社外,还有半职业的“鬼火班”(农闲聚唱,农忙散去,故称鬼火)和业余的“昆腔会” 。徽剧的传统剧目据载有1404个 。
【徽剧】徽剧的声腔形式可分为乱弹、高腔、昆曲三大类,其中乱弹占主要位置,有酉皮、二簧、吹腔、拔子、平板、花腔、杂调等调式,酉皮、二簧为主调,有正、反、缓、速等不同唱法,或高亢,或悲愤,’善于表达复杂的情绪,以胡琴伴奏,曲牌有两百多支 。高腔属青阳腔,一唱众和,原为锣鼓伴奏,现改用丝弦 。昆曲已安徽化,多演武戏,唢呐与锣鼓齐奏,气氛热烈 。锣鼓经约百首、配合演员唱、念、做、打 。表演特点是重排场,讲对村,要求服饰富丽,角色齐全,动作强烈鲜明,朴实粗算,开打炽烈,武功表演出众,强调平台和高台武功,有不少特技和绝招,如爬杆、滚灯、顶碗、矮子步、辫子功等 。有的演员表演高台武功,能从七张桌子上翻身而下,一般的也要翻三张桌子 。徽剧还讲究身段、亮相的优美 。如在《水淹七军》中,关羽和周仓观书姿态优美,且不断变化,反复更新 。徽剧还注重集体表演,通过群歌齐舞,制造热烈的舞台气氛 。
建国以后徽剧获得新生 。1956年秋安徽省徽剧团成立,1958年参加全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演出《水淹七军》、《齐王点马》、《磨房相会》等剧 。1959年4月赴京汇报演出,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戏剧名家欧阳予情、梅兰芳等人的赞誉,首都各大报刊发表数十篇介绍文章 。1961年春应邀赴上海公演,获得好评 。1964年自编现代戏《渡江第一船》,参加全省现代戏会演 。近几年来又整理、排演了《百花赠剑》、《白蛇传》、《江会》等传统剧目,创作排演了《吕布与貂蝉》、《情义千秋》等戏,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观摩演出,并赴香港等地公演,受到海内外专家及观众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