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 。“三元”指天、地、水三官,是五斗米道初创时信奉的主要神灵,将三官诞辰定为三元节: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 。
上元节
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过的传统节日 。上元节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过当时称做浮圆子,明朝改称元宵,古时为年头佳兆,吃汤圆以象征家福 。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以示团圆幸福 。
元宵节又称灯节,所以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民间称花灯为鼓子灯 。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式样基本上可分两类:一是形象灯如关刀灯、兔灯、水果灯、半灯等;一是活动灯,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现多为电动花灯 。
此外,这一天人们还要吃“药饭”或“五谷饭”,早晨喝“聪耳酒” 。据说喝“聪耳酒”可使人耳聪目明,因此男女老少都要喝一杯 。“药饭”以江米、蜂蜜为基本材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 。因“药饭”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五谷饭”代替,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等五谷煮成,意在盼望当年五谷丰登 。
上元节的游戏过去有“火炬战”、“车战”、“拔河”等 。火炬战即赛火,看谁的火把亮的时间长;车战是两台牛车相撞,看哪辆车更结实;拔河时人们分两组,各抓一头麻绳,把对方拽进自己圈内就算赢 。娱乐时,全村男女齐出动,或参加比赛,或敲鼓、吹萧助威,热闹异常,取胜者便唱歌、跳舞、欢庆胜利 。晚上则进行“迎月”、“踏桥”、“解历数”等娱乐活动 。
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 。中元节是道教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享受人们的供祭 。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孤魂野鬼又返回阴间 。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后,中元节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 。“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 。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每逢农历七月,全国各地都可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热闹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 。所谓街普,指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不局限于特定日子 。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不动先人牌位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牌位请出,放到供桌上,在每位先人牌位前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平安幸福 。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
下元节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过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亦称“下元日”、“下元”,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
“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 。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 。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
【三元节】“下元节”这天风俗较多,如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道教专门场所的活动(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祭禹(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祭祀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做糍粑等食俗(人们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 。家家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水色”等户外活动(扎彩船,在河中巡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