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间艺术

绥德石雕
陕北地区有“三多”——土多 , 沙多 , 石头多 。土多 , 于是有了窑洞;沙多 , 所以这里黄沙四起;石多 , 编就产生了石雕艺术 。陕北石雕尤以绥德石雕最为著名 , 历经秦汉唐宋 , 于明清时期 , 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就更是不胜枚举 。
人常说“米脂的婆姨 , 绥德的汉” , 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 , 因此有人说它是绥德男人的一种艺术 。他凝结着“绥德汉”纯朴、直率、顽强拼搏的品格;也象征着绥德男人高大、英威、彪悍的气质;更能体现绥德汉那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顶天立地、与时俱进的精神 。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工匠们 , 以明快简括的刀法 , 大胆随意的想象和自然娴熟的雕刻技术 , 雕出了绥德汉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 。无论是雕刻的人物、山水、花草、禽、兽等工艺品 , 还是雕刻的石狮、龙柱或石牌坊等大型建筑物;亦不管是从地下挖掘出的的汉画像石 , 还是世代相传珍藏在老乡家炕头的石狮子 , 都发展了传统的石雕技术 , 使其继承、再造了石雕的新意 。
绥德石雕艺术 , 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 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 , 用象征、含蓄、寓意深刻的笔触 , 古朴粗犷的笔触 , 精雕细刻的刀法和博大磅礴的气势 , 为全世界所瞩目 。他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很高的 , 它对我们研究人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东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都有很高的价值 。
榆林剪纸
陕北剪纸名扬中外 , 而榆林剪纸又是陕北剪纸中的精华 , 它兼备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写意豪放和南方剪纸工巧细致、写实秀美的特点 , 具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内涵 。
陕北民间剪纸主要分为三大类 , 绥德、米脂、佳县剪纸体现出了黄土艺术的本色和汉画石像的艺术特质 , 造型饱满厚实 , 多突出“面”的浑厚圆润 , 体积感强 , 线条冼练夸张 , 曲多直少 , 美感显明 , 重视表现画面的神韵 , 其风格与延安的安塞、延川等地剪纸相近 , 属本土文化的延续;神木、府谷等地的剪纸风格在黄土文化本色基础上 , 更显得粗犷豪放、洒脱不羁、剪工粗糙、造型多变异夸张 , 体现出蒙地宗教的神秘韵味 , 多镶色剪纸 , 贴金镶银 , 铺红盖绿 , 显现出蒙族人审美情趣;靖边、定边等地的剪纸素以小巧玲珑著称 , 剪工细致剔透、造型生动逼真、图案空灵俊气 , 柔中见刚 。
陕北民歌
《东方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走西口》……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 , 民歌种类很多 , 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 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
在陕北 , 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 , 人们的喜怒哀乐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 , 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 , 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 , 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 , 最初均为盲人演唱 , 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 , 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 。此外 , 还有绑在小腿上的 , 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 , 和绑在手腕上的 , 称“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 , 这是作为打节奏用的 。发展到后来 , 陕北说书吸收了秦腔、信天游等的曲调 , 逐步形成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形式 。
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 ,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 , 几乎不加任何限制 , 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 。此外 , 陕北说书的曲调比较丰富 , 风格激扬粗犷 , 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
安塞腰鼓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 , 忘情了 , 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 , 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 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 ,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 , 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 , 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 , 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 , 是强健的风姿 。” 这是作家刘成章对安塞腰鼓的描述 。作者写的一点儿都不夸张 , 安塞腰鼓的确粗犷豪放 , 剽悍威武 , 刚劲激昂 , 气势磅礴 , 浑厚雄壮 , 威猛刚烈 , 铿锵有力 , 舞姿优美 , 潇洒大方 , 流畅飘逸 , 快收猛放 , 有张有弛 。
【陕北民间艺术】作为陕北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 , 安塞腰是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的 。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 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 。粗犷豪迈的安塞腰鼓 , “粉丝”遍及五湖四海 , 被称为“中国第一鼓” 。
陕北秧歌
陕北地区“闹秧歌”的习俗由来已久 , 绥德、米脂、吴堡等地 , 每年春节各村都要组织秧歌队串村演出 。陕北秧歌的主要特点是“扭” , 所以也叫“扭秧歌” , 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 。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 , 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 。上下谐协 , 步调 整齐 , 彩绸飞舞 , 彩扇翻腾 , 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
陕北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绥德“踢场子” , 其内容表现的是旧时代夫妻取笑逗趣、嬉戏玩耍 。踢场子的肢体动作源于古典戏曲舞蹈 , 而又演变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男角动作潇洒俊秀、质朴明快 , 或粗犷敏捷、奔放刚健;女角动作柔美飘逸、细腻传情 , 或雅秀玲珑、婀娜娇媚 , 表演时情感纯朴、真挚、热烈、自然 , 有触景生情、即兴发挥的特点 , 所以只有陕北老百姓扭出来的秧歌才最地道 , 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反倒演不出它的独特韵味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