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民间艺术的瑰宝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方叫“皮猴戏”、“纸影戏”等,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皮影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电影始祖”的美誉!在过去电影、电视等尚未发达的年代,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
皮影戏历史悠久,不少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方士少翁进言说他有招魂之术,并设帐弄影以招嫔妃李夫人之亡灵 。正如陕西皮影的流传:“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另一说亦与亡灵有关,唐代俗讲僧在佛寺利用灯影说理和超渡亡灵 。所以,皮影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 。
无论如何,皮影戏至宋朝时已有相当的规模与水平,而且相当盛行 。南宋时,杭州更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 。至元代,军队更带同皮影班子随军远征,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
皮影戏于明朝万历(1573年-1619年)年间已十分盛行,从清朝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 。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 。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 。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
【皮影戏-民间艺术的瑰宝】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 。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等等 。
根据宋朝《梦梁录》记载:“京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 。”皮影原是用纸剪制,后来才改用皮革刻制 。现时的皮影戏物品包括皮影人物、场面道具和景物,全都是利用手工,刀雕彩绘皮革制成 。
制作皮影的民间传统工艺基本步骤,分别是∶刮皮、浆皮、描样、雕镂和着色 。但若仔细,制作过程可由刮、磨、洗、刻、着色等共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约3000刀 。皮影的造形制作,主要汲取了中国汉代的帛画、画像石和唐代的壁画等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再配以镂空的线雕花纹 。镂空线雕花纹不单给予优美的造型外观,而且避免了表演时出现大片黑影 。
皮影人约30cm高,多为侧面形像,外形轮廓以线条简洁、平滑流畅为主 。皮影的人物形像不是以追求真实和准确性,而是要合符表演需要 。在灯光映照下,美丽的皮影人便活龙活现的展示在观众眼前 。
皮影戏的分类比较多,有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 。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 。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
然而,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 。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 。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 。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 。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 。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