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霸王鞭,神奇像霸王,鞭杆一挥春潮漫卷,鞭杆一挥风雷激荡,鞭杆一挥百花盛开,鞭杆一挥百鸟歌唱……采访中,嘉峪关市文殊镇赵帅珍老人满怀激情为我们唱起了霸王鞭 。这种特别的霸王鞭社火表演被列为嘉峪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峪关市文殊镇67岁的赵帅珍老人成为《嘉峪关文殊霸王鞭》的代表性传承人 。
霸王鞭的故事
霸王鞭传说大约起源于隋炀帝时期,当时的隋炀帝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对民众又实行暴政,黎民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中,生活苦不堪言,民间怨声四起 。但是,碍于统治阶级严苛的管制,百姓们无法畅所欲言,于是“霸王鞭”这种社火形式应运而生,大概是希望借助这种形式号召那些有志之士,鼓舞信心推翻隋朝的统治 。之后,霸王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后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融进新的艺术元素,将单一的社火表演逐渐转变为内容丰富、动作多变的民间艺术形式 。
霸王鞭的工艺和表演
霸王鞭的称谓与它表演时所用道具密切相关 。由于表演者都手持一种名叫“霸王鞭”的道具,故名“霸王鞭” 。这里所说的“鞭”,确切地说是棒或棍,舞蹈时用霸王鞭围绕身体的主要关节碰击发出的响声和由此引动上身的拧、摆和小腿的变化以及双脚的跳动,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和动作,舞动过程中须击打或碰击地面、脚心、膝、胯、肩、肘、手掌部位 。舞蹈既刚毅矫健又婀娜多姿 。情绪高昂时,舞蹈随着音乐节奏变快,动作亦更加奔放热烈 。
嘉峪关霸王鞭的道具比较简明,表演者手中的鞭便是全部家当 。棍杆两端系上小铃铛或麻钱,并系金色穗条 。舞动起来,叮当作响,彩绸飞转飘扬,煞是好看 。此鞭一般选白杨木制作,是因为白杨木本身很直,一方面解决了用其他木材还要修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寄予了表演者刚正不阿的气节 。棒身一般长1.2米,直径6公分,上面画有油彩花纹,主要由红、绿、黄三种颜色组成,目的在于当棒子舞动起来时,绚丽的色彩会让表演更加引人入胜 。棒子的两头各栓一节穗子,穗子长度是20公分,在穗子的末尾会拴麻钱,现在因为麻钱稀少,会用小铃铛代替,鞭子舞动起来会有清脆悦耳的声音伴随,更加增强了霸王鞭的艺术观赏性 。
霸王鞭的表演也堪称一绝,表演时70至80人的队伍最好 。当然也可扩到更大的规模,这样表演起来,甚是雄伟壮观 。表演时,手脚击鞭,鞭打浑身,全身上下“哗啦哗啦”作响,所以有些地方也叫“花拉棒” 。现在多人表演的,舞者大都穿秧歌服装 。表演时由秧歌队的唢呐和锣鼓伴奏烘托气氛 。有些地方为突出霸王鞭本身的击打声和铜钱的沙沙效果,也有不用乐队伴奏的 。表演有快有慢,有刚有柔 。快时跑跳急打,变化多端,随着花鞭上下挥舞,使铜钱声与击鞭声交织成和谐的节奏,时断时续,时缓时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韵律美 。表演慢板时,动作舒缓流畅,抖肩摇头,颤步抛鞭;舞至高潮时节奏加快,舞者成双成对地扭腰摆胯以鞭相击,各显身手,犹如武士格斗和冲锋陷阵一般 。表演有弛有张、起伏跌宕,充分显示了世代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西北人民斗志昂扬、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 。
霸王鞭的基本技巧是以鞭端磕打四肢为基本动作 。旧日传统的打法为“八点法” 。一点磕左手,二点磕右肩,三点磕左肩,四点磕大腿,五点磕左小臂,六点磕右大腿,七点右小腿,八点左脚掌 。后又发展为“四十点法”,即在“八点法”基础上又添加三个“八点”,两个“四点” 。磕打的位置不仅限于四肢,还磕打手腕、腰、腿外侧、后肩等部位,同时还双鞭互磕、触打地面 。
霸王鞭动作矫健洒脱,节奏流畅,气氛欢快 。舞蹈突出鞭的舞动和击打,常见的动作有“吸腿击鞭”、“十字步击鞭”、“蹲步击鞭”、“击腰鞭”、“脚踢鞭”等十多种 。表演时鞭杆绕身飞舞,铜钱四下作响,让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成为一种技艺高超的绝招 。因此,表演时要求舞者必须“击鞭不露点”,即鞭鞭有响,不能击空 。“步子要稳健”,指“马步”、“弓步”、“转身步”每种姿态要做得稳,力求步步有鞭花 。“抡鞭需成圆”,即舞者向左、右、上、下、前、后抡鞭时,都要做到“六点三圆”,“滚翻有绝招”,即要求每个舞者不论是跳、翻、滚、转、蹲、跪都得技艺高超,才能取得好的演出效果 。
霸王鞭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今年,文殊霸王鞭被列为嘉峪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帅珍成为《嘉峪关文殊霸王鞭》的代表性传承人 。赵帅珍自幼酷爱乡村曲艺,吹、拉、弹、唱样样能拿得起,并得到霸王鞭传承人的真传,掌握了霸王鞭中的“跑阵”套路和打鞭法的绝技,一度任嘉峪关文殊霸王鞭游艺队领队和教练,系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三代霸王鞭继承者之一 。他青年时学习霸王鞭,悟性高,肯钻研,善创新,20岁时已掌握多种技法和打法 。在继承了上一代鞭法的基础上,揉合了时代元素,使霸王鞭更具可看性 。表演时,身着社火服装,英姿飒爽,激昂彪悍,气壮山河,令人热血沸腾 。动作中推、转、挑、摇、摆、甩、打、跺使霸王鞭威猛刚烈,流畅飘逸,令人叫绝 。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赵帅珍在文殊乡文化站担任文化专干,90年代后在家务农,其间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文艺爱好者排练节目,并于2008年成立了“农家乐”演出队 。1986年还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开着货车上北京》,并担任民族顾问 。赵帅珍老人今年已经67岁高龄,无论是集体化还是家庭承包联产责任之后,均一如既往地坚持组织本地民间舞蹈爱好者利用农闲时间编排以民间舞蹈为风格的、反映农村健康文化的节目,为繁荣农村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
半个世纪以来,他对霸王鞭在原始的基础上进行了考察、挖掘、整理、研究、创新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工作,使得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了青春的光彩 。他把民间艺人世代传承下来的口传心授的霸王鞭打法和队形变换,进行了总结、加工、提炼,使之更加规范 。并把这一形式进行了系统的文字整理和编撰,使霸王鞭这一社火奇葩得以更好的传承,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古老的艺术生命得到了延续 。
赵老师说:“当年拜师学艺的时候,师父教的动作很少,比较死板,变换很少,都是固定的样式,后来自己通过摸索,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创作出很多新的套路 。这些新的表演套路,融进了很多的艺术色彩,适应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提高了艺术观赏性,内容得到很大的扩展,表达更多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的生活点滴 。表演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在民间社火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
据文殊镇文化站胡站长介绍,现在,文殊镇一有社火表演,霸王鞭肯定是不可或缺的项目,不仅老一辈的人爱看,年轻人和小孩子也喜爱,在表演的时候会有很多人都围着表演队伍,模仿他们的动作 。
霸王鞭传承陷入困境
据采访人员了解,建国初期,当时全国上下都忙着发展经济,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很少,精神文化匮乏,这时的霸王鞭表演在日常生活中就占了很多的时间 。每当农闲时,赵老师就会组织一些村民一起表演,村里的人都很乐意观看,这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到了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起来,经济条件一好,家里都添了收音机、电视机,后来又有了DVD,到现在的电脑,很多人已经淡忘了霸王鞭 。学习霸王鞭表演艺术的人越来越少,而掌握了这门技艺的人或年事已高记不清套路,或已离世,年轻人更是对这种表演一无所知,霸王鞭的传承一下子陷入困境 。到了上世纪末,全镇能够表演霸王鞭的人就只剩赵帅珍一人,传承工作岌岌可危 。
介绍到这里,赵老师显然有些失落,他说,他十八、九岁拜师学艺,如今已有50个年头,现在岁数大了,很多的动作要连贯完成很困难,希望能找到接班人,把自己的毕生技艺都教授给他,也希望这项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不要在他的手里就失传了 。
【嘉峪关的民间艺术霸王鞭】文殊镇文化站的胡站长说:“这两年赶上国家的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我们也很高兴,毕竟是很重要又稀少的东西 。现在不但国家政策支持,每年拨5万元经费,而且省上、市上都给予这些传承人相应的补助,镇上也对这些传承人进行补助,并且经常邀请他们表演,将相关的声音、图像、文字记载下来,再做整理,最后保存起来 。现在最主要的就是希望赵帅珍老人能尽快找到接班人,把这项技艺传承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