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拼书:年轻人的新社交货币( 四 )


“阅读”新主场的转移蒙头读书已经记不清 , 上次去书店是什么时候了 。
这不难理解 , 一方面疫情之下 , 书店能否开业的掌控权旁落 , 实体书店的坏消息彼此起伏 。
另一方面 , 蒙头读书的所爱 , 大多数是各种容易绝版断货的经典书籍 , “很多书店是没有的” 。
他的习惯是 , 日常在网上巡视 , “看到想要的赶紧收藏或者加购 , 看到价格合适就入手” 。
前段时间 , 他刚刚在拼多多上购入了一本《阿拉伯的劳伦斯》 , “价格便宜只要37块钱 , 很多平台要卖四五十元 。 ”
与蒙头读书不同 , 准宝妈彤彤喜欢逛书店 , 但“逛书店买的书很随意 , 看到什么买什么 , 就像买衣服一样” 。
疫情之后 , 逛书店的习惯也暂停许久了 。 日常更多计划之内的囤书 , 主要在网上购买 , 价格优惠的拼多多 , 是她购书的首选主场 。
今年 ,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孩子 , 彤彤囤了很多绘本以及早教类布书 。 后者通常价格昂贵 。
她曾在某会员超市 , 看到一本立体布书 , 仅有6页 , 定价168元 , 价格不算便宜 , 但还是出手了 。
后来在网上 , 她找到了价格更便宜的布书——虽然材质相对简朴 , 但不到200块 , 买了20本 , “真香!”

此外 , 彤彤痴迷古典国学 , 但这些相对小众的书籍 , 通常没机会登上书店空间有限的书架 , 比如汉朝黄石公所著《素书》 。
彤彤并非个例——图书市场的主场 , 早已从线下切换到了线上 , 从2015年到2021年 , 线上渠道销售额从一年280亿涨到了910亿 , 涨幅为 325% , 线下渠道销售额则344亿降到了296亿 。
但大多数电商平台 , 或许对于读书品类态度复杂 。
一方面 , 标准化程度极高的图书 , 是不少电商平台的起家品类——比如亚马逊 。
但另一方面 , 从规模来看 , 整个图书市场 , 天花板太低 , 也没什么油水 。
时至今日 , 中国图书市场的全渠道规模不足千亿 , 于单平台GMV动则达到万亿之巨的头部电商平台来说 , 吸引力实在寥寥 。
因此 , 如今的综合电商平台 , 大多数鲜少耗费精力 , 讲述关于图书的新故事 。 亚马逊在中国更是直接停售了纸书 。
拼多多却是个例外——倡导“平价好书 , 全民悦读”的多多读书月 , 时至今日 , 已经举办了三季 。
最新一季活动中 , 高达500万册的经典书籍 , 以及低廉便宜的价格 , 吸引了大批囤书党下单 , 35.8%的下单者购买了5本以上的图书 , 对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76本的数据 , 可谓“一次性囤了一年的书” 。
不仅如此 , 这场知识普惠业已走向全国 , 虽然北京、广州、深圳订单量名列三甲 , 但收件地址中含村、镇、乡的订单超过了20% , 城乡阅读鸿沟借此明显缩小 。
一笔铁定“亏本”的买卖 , 甚至还得到了上百家权威出版社的力撑 , 他们累计推荐了上万本书 , 进入了拼多多读书月的候选书单池 。
赢得用户欢心 , 引来出版社支持 , 原因在于 , 售价如此低廉是靠拼多多投入的亿元读书基金 , 叠加官方补贴所得 , 并不过度依赖于出版社“放血降价” , 因此 , 在这场狂欢里 , 出版社赢了流量和声名 , 利益也得到了保障 。 而且 , 水大鱼大 , 唯有做大阅读的大盘子 , 出版社才能开源活水 。
而关涉大众精神生活的阅读 , 拼多多似乎也没有把其当作一桩计较盈亏的买卖 , 因此 , 才会长期“花钱补贴亏本赚吆喝” 。
阅读带来的正向外部性 , 可能才是拼多多更为看重的——图书有价 , 但阅读无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