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拼书:年轻人的新社交货币( 三 )


余秀华是她近年最爱的诗人之一 。 但在公司里 , 她从未有机会谈论过这位诗人 , 以及她那些大胆的热烈的奔放的诗歌——毕竟 , 实验室和车间 , 似乎都与诗歌都“格格不入” 。
不过没关系 , 她总能找到同好——肖枫是豆瓣“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的重度用户 , 这里集中了60余万的阅读爱好者 , 而在豆瓣上 , 总共有3000多个读书小组 。
4月底 , 她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求拼书——余秀华一本名为《月光照在左手上》的诗集 。

肖枫没有犹豫 , 立刻跟了单——拼单价格只要6.9元 , 这本书的日常售价则要三四十块钱 。
拼书是敲门砖 , 然后 , 理所当然地 , 她们开始了由浅入深的交流 。 她甚至略显羞怯地向屏幕那端、从未谋面的对方 , 展示了自己的一些作品 。 肖枫觉得 , 诗歌是一种需要“共鸣”的作品 , 不应该“孤芳自赏” 。
而00后阿翔则期待 , 藉由阅读打卡戒掉手机上瘾症 。
疫情之后 , 原本打算奔赴澳洲留学的阿翔 , 被迫临时中断了行程 。
长达半年的时间里 , 他每天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游走 , 热衷于和网友抬杠 , 失控的对骂之后 , 唯剩疲惫和空虚 。
半年之后 , 一场网暴惨剧让他警醒 , “在网上仅靠支离破碎的真相和只言片语的发言 , 就去审判一个人 , 太容易误伤” 。
阿翔并非个例 , 日均8-10小时的手机使用时长 , 已成很多年轻低头族的常态 。
阅读 , 是阿翔为自己找到的“戒瘾”疗法——为了与网络隔离 , 实体书是首选 。
为此 , 他加入了一个读书打卡群 , 打卡方式为“书名+阅读时间+阅读页码+个人阅读感悟” , “完不成任务就认罚 , 否则会被踢出群” 。
与此前在网上常常对骂不同 , 读书让阿翔编织了更平和、更持久的“社交网络” , “比如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肯·福莱特的小说 , 我现在是地道的肯迷 , 看完就和她交流心得” 。
而一些社科类书籍 , 也让他变得不那么冲动 , “发现很多过去争论的公共议题 , 其实都有着复杂的变量” , 今年4月多多读书月期间 , 他还陆续买入了《贫穷的本质》、《法治的细节》等 , “为的是找到现实的答案” 。
当类似阿翔一样的年轻人 , 开始越来越多观照现实世界 , 社科类书籍不出意外变得畅 。 多多读书月期间 , 这一品类订单占比达到32% , 仅次于文学小说 。
另据《2021多多阅读报告》显示 , 在2021年第一、二季“多多读书月”期间 , 社科经管类图书的拼单总量同比增长228.6% , 增幅仅次于文学小说 。
小红书达人飞儿则颇为惊讶的发现 , 她日常发布的美妆、穿搭攻略中 , 也许流量更高 , 但互动和转化反而不如她最近分享的拼书攻略 。
她后来复盘了一下原因 , “图书的决策因素其实只有两个 , 一是内容质量 , 有公允现成的评价体系的 , 而且图书的价值是具有普适性的 , 决策复杂度不高;二是价格 , 图书本身价格不高 , 而拼多多读书月的活动更实惠 , 所以门槛很低 , 很容易就能带动更多人” 。
此后 , 她特意拉了一个爱书的粉丝群 , 在里面鼓励大家换书赠书荐书拼书 。

在牛津大学教授阿比盖尔·威廉姆斯所著的《以书会友》中 , 他展示了十八世纪 , 书籍如何左右了英国贵族们的“社交生活”——彼时 , 热爱阅读的风气 , 让英国走在全球前列 , 在同期英国发动了工业革命 , 逐渐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
疫情之下 , 当传统的线下社交活动受阻 ,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 把“阅读”作为“新社交货币” , 于这个世界而言 , 不是坏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