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打”外资的华为后裔,何以成为制造业异类?| 机械革命

文|周有辉
编辑|吴睿
一、有志者不打高尔夫2001年 , 华为剥离了电源部门 , 以7.5亿美元的高价卖给美国爱默生 。 这是当年国内金额最大的并购案 , 回头看 , 也是深圳制造业国货崛起的转折 。
随安圣电气入职到爱默生的华为员工 , 多因这笔交易成为外企金领 , 实现了财富自由 。 一位后来成为上市公司高管的员工曾回忆:“我当时拿到了90万补偿金 , 在同事间并不算多 , 那时深圳的房价也就五六千一平 。 ”有的员工开上了顶级轿车 , 住豪华别墅 , 更多的打高尔夫成瘾 。
但也有一批人拿着这第一桶金开始了创业 。 在后来的创业板和中小板上 , 诞生出汇川技术、英威腾、禾望电气、英维克、蓝海华腾、欣锐科技、上能电气和麦格米特等10余家华为系A股上市公司 。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质:强烈的华为烙印 , 以及在早年间外资品牌独占的工控和电源市场劈开了一条缝隙 。 在这之中 , 最瞩目的当属汇川技术——市值高达1450亿元 , 在工控板块超出国内竞争对手数倍 。
1992年 , 汇川技术创始人朱兴明还是刚毕业的研究生 , 在深圳华能短暂工作后跳槽到了华为担任产品总监 。 当时华为为了攻克变频器的核心技术 , 专设了华为电气杭州研究所 , 正是在西湖边 , 朱兴明带领团队积累了关于变频器的大量技术 。
但等不及商业化 , 华为电气就被卖给了艾默生 。 2003年 , 意难平的朱兴明从艾默生离职创办汇川技术 , 19位联合创始人中16位拥有华为背景 。
变频器是将日常使用的交流电转换成各种频率的电源设备 , 几乎所有需要电机的自动化设备都需要它 。 但在中国世纪初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 , 对变频器最迫切的需求来自电梯——控制机械传动的上升、下降和运行 。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不仅让电梯行业成功造富 , 上游的变频器厂商也赚得盆满钵满 。
彼时最强大的变频器品牌是西门子、ABB这样的外资玩家 , 但吃到电梯崛起红利的不是他们 。 原因在于电梯相对于机床、重型机械更低端 , 外资品牌也不会为中国市场定制 。 这条裂缝吸引了国产厂商的猛攻 。
2000年前后 , 中国变频器市场上外资品牌有40多家 , 内资品牌超过了200个 。 但十余年过去 , 成功跳出低端泥沼并活得好的 , 仅有汇川技术 。
在近年炙手可热的机器人市场中 , 汇川再次上演了对外资的逆袭之战 。 从变频器延伸 , 汇川在伺服电机领域直指安川电机命脉 , 后者是在机器人市场有统治地位的四大家族之一 。 汇川技术变频器和伺服电机在国内的市占率均超过欧美系、日系、台资品牌 , 占据第一 。
在人们的成见中 , 国内的制造行业总是脱不开“人口红利”和“产业低端”的标签 。 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妨看看汇川2021年的成绩单:180亿的营收 , 扣非后净利润达到了29.56亿 , 同比增长了54.55% , 扣非后的净利润率高达16% 。
二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 , 一个低端变频器公司 , 能够撼动海外工控及机器人巨头的市场地位 , 通过核心技术来赚钱 。
二、不怕市场小 , 只要价值高一言蔽之 , 汇川的核心打法是挖掘外资品牌所忽视的非标需求 , 在头部客户上挖掘高毛利 。
2003年 , 刚创业的朱兴明决定从变频器切入市场 , 并给汇川做了定位 , 要做国内最好的变频器 , 瞄准进口品牌所服务的中高端OEM客户 , 价格上却要比进口低10% 。 在当时 , 内资品牌虽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但是都缺乏核心技术 , 性能远不如外资品牌 。 “就连上海的水泵厂 , 都要用欧洲的变频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