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产业|聚焦三个认知,培养智媒时代对外传播人才

text":"智媒 , 即智能媒体 , 指具备人工智能参与的媒体活动 。 纵观媒体技术发展历程 , 现阶段已进入“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 。 智媒时代 , 新的研究场景以及新视野、新方法、新工具的出现 , 使得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产品线和供应链都发生了改变 , 意味着交叉、跨界、融合和创新已成为其鲜明特点 , 对外传播人才培养面临全新挑战 , 要求及时深化和拓展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
因此 , 伴随智媒时代的到来 , 对外传播人才培养应尽快适应媒介市场的变化和传媒业态的嬗变 , 重新确认智媒时代对对外传播人才的要求及其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 , 及时深化和拓展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外延 , 开拓人才培养新视野、新方法 , 形成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 。
聚焦三个认知 , 理解时代内涵
对外传播人才要准确理解时代内涵 , 深刻认知当下媒体融合和媒介智能化发展进程 , 积极主动融入“渠道为王”和“内容为王”的智媒时代 , 把握大众传媒业态变化中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 。
1、认知媒体融合的嬗变 。
从物理层面变化来看 , 在媒体融合初期产生的“全媒体” , “全”是在媒介内容、形态、地域、种类、时空的“全”;从化学层面来看 , 在媒介技术变革中产生“融媒体” , 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方法 , 将各种要素、资源重新整合、嫁接 , 通过创新形成合力;从基因层面的深度变化来看 , 自然智能和人工智能在智能化的媒介生态中无缝融合 , 成就了智能媒介 , 使信息传播在媒体融合中实现双向互动 , 信息传播也从“功能型”向“智能型”转变 , 呈现出技术化与全能化、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跨界合作与反向融合、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等四大特点和趋势 。
因此 , 对外传播人才要拥抱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 , 主动顺应“资源共享、集中处理与分发”的传媒业界整合作业新潮流;更要注重服务平台、用户体验和云计算影响下的媒介实践变迁 , 积极应对“全时空”、“所有人—所有人”的信息开放传播新局面 。
2、认知智能媒介的开启 。
伴随智能媒介的开启 , 在传者定位、内容打造、渠道选择、受众需求、效果呈现等多方面都开启了新的场景 , 智能媒介在不断的“融合”与“细分”中 , 也为用户创造了更多文化交融、感官愉悦、价值共享、新知及便利 。 在渠道上 , 传感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重构信息渠道 , 传媒空间边界逐渐扩张;在生产上 , 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正在升级生产运营模式;在连接上 , 智能互联、推荐算法、感知计算等更加精准匹配链接 , 激活多样化的内容消费市场 。
因此 , 对外传播人才要正视智能媒介所赋予的全新的信息传播载体 , 强化互联网基因培育 , 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发挥互联网传播潜能 , 推进基于“智媒+”平台尝试提供内容的“无极缩放”(如高、精、快、深、广等) , 实现内容的重组、重构、创意和创新 。
3、认知对外传播人才的新需求 。
一是跨界复合人才的需求:掌握多项能力的高级人才 。 在当下愈加频繁和复杂的中国对外传播事务影响下 , 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人才不应该仅是单纯地提升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 而是要将国际文化差异、海外受众接受习惯、认知美学等的理解纳入其中 , 更要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下功夫 。 只有精通外语、掌握多项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对外传播人才 , 才能在服务国家对外发展的进程中彰显中国话语力量与国家价值 。
二是专门语言人才的需求:面向不同区域的对外传播人才 。 虽然中国目前已拥有为数不少的对外传播人才 , 但是英语语言人才占据过重比例 , 外语语言门类还没有全面覆盖 ,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 , 中国更需要数量庞大、能够实现“零障碍”交流、面向不同区域的语言人才 , 尤其是诸如波斯语、孟加拉语等“一带一路”语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