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产业|聚焦三个认知,培养智媒时代对外传播人才( 二 )


三是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一批“大师级”的特战人才 。 长期以来 , 翻译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桥梁 , 而传统高校翻译人才更为注重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开展培养 , 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基本素养、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职业翻译人员 , 但这些都是通用型常规培养 , 是对外传播队伍中的“常规军” 。 新形势下 , 要让“常规军”成为“特种兵” , 这就要求培养一批能够打硬仗的“大师级”的“特战部队” , 通过翻译理论融合实践翻译技巧的手段 , 服务对外传播 。
推进人才培养 , 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对外传播战略全方位、多领域的实施 , 文化的对外宣传、企业的对外推广等对外传播工作的顺利展开 , 急需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 , 为满足当前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发展对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 , 人才的培养工作需要从观念、内容、模式等维度入手 , 生成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
1、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对外传播人才培养观念 。
长期以来 , 培养与需求的“断层”迫切地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观念上进行转变 ,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 将对外传播人才与市场接轨的应用能力打造作为培养核心 。 无论是将理论融合的实践技巧的“大师级”特战人才、还是面向不同区域的专门语言人才或“外语+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 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工作都应该从培养观念上进行转变 , 充分意识到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对外传播人才在面对媒体变化下的市场不适应性 。 根据不同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 , 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 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 从而真正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了解媒体发展态势的实用型对外传播人才 。
不仅如此 , 国际市场不断扩大 , 对外传播事务不断增加 , 面对我国对外传播高质量人才极度匮乏的现实情况 , 高校更应遵从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实施的需要 , 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思路 , 打破固守传统的“单一外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局面 , 将对外传播人才培养从“语言功底培养”与“专业知识技能打造”进行相互叠加乃至“并行驱动” , 重视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力度 。 事实上 , 只有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人才 , 才能在服务国家对外发展的进程中彰显中国话语力量与国家价值 。
2、构建融合型课程、师资、智能教学平台建设格局 , 培养“智媒”思维 。
在课程建设上 , 建设融合课程 。 通过打造学科融合、媒介融合以及学界与业界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方式 , 围绕三大核心素养(外语语言素课堂教学养、跨文化素养与对外传播素养)建设对应的课程群 , 开设国际传播实务、国际新闻理论、媒介融合概论等课程以提升学习者的对外传播素养;在师资建设上 , 建设融合师资 。 通过打造跨学科、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 , 为融合课程提供相应的师资支撑;在教学平台建设上 , 建设智能实验教学平台 。 根据智能化行业趋势 , 优化实验教学条件 , 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影像工作坊、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等智能实验教学平台 ,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对外传媒人才的智能采集力、加工力与价值判断力 。
3、以智媒体为契机 , 打造“全媒型”对外传播人才 。
站在广度的视角来看 , 技术变革促使中国对外传播从传统的1.0宣传思路 , 走进了2.0传播思维 , 并迈向了3.0传播使命 , 这就要求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具使命性和目标性 。
站在深度的视角来看 , 智能交互化、内容个性化、渠道移动化、形态多元化、时空虚拟化的智媒时代 , 催化着对外传播内容从传统讲道理转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 这就要求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具内涵性和战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