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中国跨境商家,踢开亚马逊闹革命( 七 )


在品玩访谈的所有中国跨境贸易从业者口里 , 这两家企业在摸索的模式已经成了所有人关注和研究的标杆 。 它们的发展其实解答了两个限制中国跨境卖家的最关键问题:如何做出品牌 , 以及如何找到更先进的方法来发挥中国制造的供应链能力 。
“在我们看来 , 安克跟其他中国卖家最大的区别 , 是它从来不是平台导向的 。 安克前期就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产品上 , 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 , 它尝试的是线上线下多渠道的销售模式 。 可以说 , 其他卖家是贸易商思维、利润导向;安克其实是制造商、起初就是品牌思维 。 ”卫舟说 。
“SHEIN做品牌的模式跟安克也不尽相同 , 它的产品研发力相对薄弱 , 但在供应链整合上却做到了极致 。 我们有个和SHEIN共同的供应商 , 他说SHEIN除了带给他们巨额的订单之外 , 真正让他长期受用的是教会了它柔性生产的能力 , 原来工厂对于100件的小单子是不可能接的 , 但现在订单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 中间渠道商环节被吞并了 , 所以工厂也要符合这种变化趋势 。 ”胡子表示 。
当然 , 从业者也都明白 , 这两个公司的故事很难简单复制 。 而最大的挑战之一 , 就是卖家们多年养成的对亚马逊的惯性依赖 。
“其实环球易购后期也有过转型的尝试 , 问题在于由铺货转向做产品研发、做品牌 , 决策层表面上似乎是接受 , 但落到执行上 , 从通过流量赚大钱的状态冷静下来是非常难的 , 后来一些被封的大卖还是要组建新的刷单团队 , 想找系统的漏洞 , 甚至一些创始人会亲自到美国寻求解封的途径 。 ”
卫舟告诉品玩 , 对于大卖家来说其业务量之大 , 完全放弃原有的铺货模式从头来过基本是不可能的 , 只能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去修改 , 但即便如此 , 也非常考验创始人的决心 , “就放弃现有的利润做彻底的改变这点 , 就很难说服投资人 , 毕竟会牵扯到多方的利益” 。
虽然没有大卖家“船大难掉头”的问题 , 中小卖家试图转型的路上也遇到了另一些难题 , 其中相当一部分仍来自于亚马逊平台的掣肘 。
“去年封号潮后独立站模式非常火 , 很多中国卖家会把自营网站的信息做成小卡片 , 放在亚马逊平台卖出的包裹里 , 而卡片上一般会注明在独立站购买产品有5%到10%的折扣 , 但很多都被亚马逊发现了 , 并与刷单刷评论一起做封号处理 。 ”
Jason说相比于受亚马逊规则的约束与高昂的平台费 , 独立站从长期来看的确是中国卖家发展自主品牌的最佳途径之一 , 然而难点在于运营独立站的前期流量成本很高 , 没有亚马逊的流量作为基础 , 独立站卖家只能通过在Google和Facebook上投放广告给网站导流 , 但这类平台的流量精准度远不及电商平台高 。
“亚马逊不像淘宝京东这些电商平台可以做私域流量 , 它绝不允许你把平台的流量分出去 。 ”卫舟表示从平台方的视角来看 , 亚马逊不会鼓励中国卖家做独立站 , 很多时候甚至是打压的 , 有一项政策甚至要求卖家把独立站和亚马逊店铺相绑定 , 明面上是为了揽下独立站的物流业务 , 实则是为了监测卖家自营网站的产品价格 。
“虽然近年来亚马逊推出了品牌加速器等营销服务项目 , 但平台实际的行为是在弱化卖家的品牌概念 , 比如你货物配送包装上是亚马逊箱子 , 所有的客服邮件和电话也是亚马逊官方客服 , 卖家自己是不允许直接联系用户的 。 ”
在卫舟看来 , 亚马逊的确鼓励第三方卖家做产品研发 , 但也仅限于此 , 后续的运营和物流它更希望由平台来负责 。 而用户们也的确被养成了“只认亚马逊不认品牌”的习惯 , 他们会在平台搜索产品类目 , 却很少会搜索品牌 , 即便是国际知名的消费品牌 , 在亚马逊上的存在感也并不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