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口碑翻盘!海量物资、配送小哥涌向上海,互联网巨头不再万人嫌( 四 )


事实上 , 京东、阿里同样在仓储智能化方面武装到了极致 , 京东投建的亚洲一号大型智能仓库快递分拣效率在业内也是首屈一指 。 只不过由于生鲜商品有易损坏、难以形成标准化包装的特点 , 还涉及到称重等环节 , 所以一直难以实现全智能化 。 但从近期的动作看 , 各大巨头已经在努力突破技术瓶颈 , 提高智能化程度 。
去年10月份 , 美团在首钢园开设了第一家AI智慧零售商店 , 采用无人微仓+无人配送相结合的新型零售模式 , 实现3公里半径内全智能、无人化分拣、配送服务 。
这一家被命名为MAI shop的实验性商店 , 被视为是亚马逊无人商店Amazon Go的升级版——前者主打到店零售 , 美团则增加了无人配送环节 。
前一种零售业态中 , 亚马逊布置了大量传感器和智能摄像头 , 通过AI系统24小时实时监控商品销售情况 , 自主补货、自助结算 , 对人力的依赖将到极致 。 而到了美团的MAI shop身上 , “店仓一体化”的设置 , 同样可以实现最优分拣、配送路径 , 只需要配备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库存商品上架和仓库补充即可实现全智能运作 。
在配送方面 , 美团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 , MAI shop订单无人配送率达到95% 。 最高时速达20km的美团智能配送车 , 经过不断的升级改造 , 已经具备了主动识别红绿灯、自动识别路人、躲避障碍物等功能 。
而在供应链管理方面 , 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 , 依然是优化供应链布局的最好方式 。
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 , 2010年推出限时达服务的京东 , 在这次上海疫情爆发初期依旧显得有些狼狈 , 可见其供应链体系虽强大却不是完美无缺 。
在疫情爆发初期 , 京东物流配送大范围延迟甚至出现爆仓等现象 。 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 , 也可以看到大量用户对京东配送延迟的吐槽 。

目前京东的供应链体系主打仓储网络和科技赋能双核驱动模式 , 依靠仓储、运输和配送的一体化网络构筑护城河 。 其中 , 在仓储网络方面 , 区域物流中心、前端物流中心和FDC等小型仓库承担主要的存储、拣货和打包业务 , 是供应链的核心环节 。
数据显示 , 京东物流在全国运营着超过300个区域物流中心 , 各个物流中心以区域划分、环环紧扣 , 构成京东无比强大供应网络 。
然而 , 在疫情爆发初期 , 工作人员被困、仓库无法位于管控区无法出货 , 造成了徐雷口中“人在家中、货在仓库” , 无货可送的困境 。 随后依靠全国各大仓储网络的联动 , 往上海紧急调配库存物资 , 才逐步熬过最艰难的时刻 。
回过头来看 , 如果京东能给这一条硬核供应链增加一些“弹性”——比如设置更完善的紧急仓储调配方案 , 尤其是建立以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调配系统 , 或许可以更快解燃眉之急 。
这个道理 , 对于阿里、美团、拼多多也是一样的 。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 , 它们已经在仓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上竭尽全力 , 但现实就是这样 , 永远不会缺少进步空间 。
这一轮疫情过后 , 或许我们能看到互联网巨头新一轮的科技竞赛 。
写在最后在过去两年 , 很多人可能已经习惯了和病毒共存 , 打抗疫持久战的生活 。 只不过上海这一轮疫情的严重程度 , 再到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 也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互联网的价值 。
一直被质疑成本高企、亏钱搞物流的京东 , 往上海调配一批又一批前线配送人员;烧钱不止、被批只懂盯紧老百姓菜篮子的社区团购和生鲜电商平台 , 一车一车往上海运物资;三天两头因为宕机、系统崩溃而上热搜的各大APP , 也在全力保障自身运行 , 阿里云和腾讯云为核酸检测信息录入、健康码查验等重要抗疫环节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