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被传关闭千家门店,连锁便利店讲不好新零售故事?( 二 )


2018年 , 便利蜂大规模开店的同时 , 还豪掷巨资自研数字化系统 , 并将底层ERP系统全部切换到算法驱动的自动化系统 。 如今回过头看 , 这个决定无比正确;但在当年 , 便利蜂高层也经历过一番挣扎 。
曾经在去哪儿工作过的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 , 深谙互联网企业经营法则和算法、数字化的重要性 。 在日后回忆起当初对便利蜂的改革时 , 他也坦露了自己的纠结:
“我纠结了整整一年(指2018年) , 究竟要不要将企业交到一个刚刚诞生的系统手上 。 但现在如果再来一次 , 我们希望这个决定可以更早一些 。 ”
然而 , 正如前文所说 , 疫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超出所有人预期 , 为便利蜂的扩张计划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
价值研究所认为 , 现在回过头来看 , 便利蜂的扩张受阻 , 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过早走出一、二线城市向下沉市场扩张 , 二是融资、上市均无进展 , 导致资金链趋紧 。
从去年开始 , 便利蜂的扩张策略就有“跑偏”之势:主动走出华北 , 向山东、河南 , 以及竞争最为激烈的江浙沪地区进军 。 以山东为例 , 仅仅去年6月份 , 便利蜂就在山东成立了15家分支机构 , 操盘扩张业务 。 截止二季度末 , 便利蜂已经在山东开出103家门店 , 主要集中在青岛、济南两地 。
需要注意的是 , 便利蜂采取的是全直营模式 , 这是零售业中成本投入最高、最重资产的运营模式 。 密集开店 , 尤其是离开自己熟悉的华北根据地向外扩张 , 从地推到宣发 , 再到供应链和人力招募 , 全都需要高额资金投入 。
不幸的是 , 便利蜂过去两年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没有达到预期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便利蜂成立以来只完成了三轮融资 , 最新一轮是2020年的亿元美元级别C轮融资 。 换句话说 , 一直在扩张的便利蜂 , 已经有两年没有获得资本输血了 。
与此同时 , 其上市计划也并不顺利 。 去年6月份 , 多家媒体爆料便利蜂已聘请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证券操盘赴美上市 , 拟募资5-10亿美元 。 仅仅一个月之后 , 又有消息称便利蜂已向SEC提交IPO申请 。 但直到现在 , 便利蜂也没有实质性上市操作 。
(图片来自天眼查)
由于疫情反复 , 便利蜂在2020年实现全部门店盈利的计划实行得非常艰难 , 最终成果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 。 但从最近传出的关店新闻可以看出 , 其盈利状况恐怕也无法让人百分百满意 。
便利蜂官方确定了关店的消息 , 或许说明高层已经意识到是时候冷静下来 , 重新思考一下日后的战略 。 毕竟除了疫情之外 , 便利蜂也应该留意到 , 它们前进路上的另一股重大阻力——日渐饱和的市场 , 和越来越卷的竞争对手 。
市场饱和、同质化严重 , 便利店卷成一片红海
如果到2023年突破万店的计划顺利实行的话 , 便利蜂的门店规模足以跻身中国连锁便利店行业TOP5 , 将7-11、罗森和全家等日系便利店巨头远远甩在身后 。
但门店规模 , 不足以构成便利蜂的稳固护城河 。 毕竟从本土传统便利店到远渡重洋的日本便利店巨头 , 再到跨界成瘾的互联网巨头全都在疯狂扩张 , 行业内卷已经愈发严重 。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的数据 , 易捷、美宜佳和昆仑好客是目前国内连锁便利店行业门店数排名前三的品牌 。 只不过它们的经营模式、目标群体都和便利蜂有一定差异 , 严格来说并非正面竞争关系 。
易捷是中石化旗下 , 昆仑好客则是中石油的子品牌 , 两者都是主要布局在加油站周边 , 有精准的目标客户群和不同于城市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 以超2万家门店排名全国第二的美宜佳 , 则走加盟模式和轻资产运营路线 , 排名第四的天福便利店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