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如何平衡收益和代价,选择最小生命损失的防疫策略

抗疫已经两年多了 , 在生命至上的理念指导下 , 政府在疫情初期果断执行了武汉封城等政策 , 短时间把感染数和死亡数降到最低 ,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防疫成就 。 但是两年以后 , 病毒已经从Alpha演化到了Omicron版 。 和以前的毒株比较 , 一方面病毒毒性降低 , 死亡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传播力却增强了很多 , 这使得我们的“防感染策略”的代价越来越大 。 本文通过不同防疫策略对于人均寿命的影响 , 分析如何平衡收益和代价 , 进而选择最小生命损失的策略 。
两种防疫策略
防感染策略:以隔离政策为主 , 其中包括大量的核酸检测和流调 , 以及局部甚至全部城市的封控 。 目的是阻断感染链条 , 最大限度消灭感染 。
防死亡策略:把医疗资源集中用于救治重病症者 。 对于高死亡率的人群如老年人加强疫苗接种 , 同时引入有效的特效药 , 最大限度降低死亡人数 。
防疫策略的模型图:
梁建章:如何平衡收益和代价,选择最小生命损失的防疫策略
文章图片
以上的示意图展示了模型的逻辑 , 对于死亡率高 , 传播力弱的毒株 , 防感染的策略更优 , 因为防感染的代价低、收益高 。 反之 , 对于死亡率低、传播力强的毒株 , 防死亡的策略更优 。
从以上的模型看出 , 最佳策略的选择关键是 , 量化分析比较“防感染策略”相对于“防死亡策略”所多付出的代价和寿命损失 。
1)防感染策略的寿命损失=隔离封控的经济损失引起的人均寿命的损失 。
这个损失随着病毒的传播力的上升而上升 。
2)防死亡策略的寿命损失=因感染而死亡所带来的人均寿命的损失 。
这个收益随着病毒的毒性降低而降低 。
梁建章:如何平衡收益和代价,选择最小生命损失的防疫策略】人均GDP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对于各国历史数据的研究 , 来分析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均GDP的关系 。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均收入越高的国家 , 其人均寿命就会越长 。 因为富国更有能力和意愿在医疗、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投入 , 从而降低死亡率和提高人均寿命 。
图12019年部分国家人均GDP(美元)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
梁建章:如何平衡收益和代价,选择最小生命损失的防疫策略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注:横坐标已log处理 , 部分国家名称后标注了实际人均GDP值
可以看出 , 人均收入减半 , 人均寿命减少1-3年;中国2010年的人均GDP是2020年的45%左右,预期寿命相比减少了2.5年 。
图2中国各省人均GDP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
梁建章:如何平衡收益和代价,选择最小生命损失的防疫策略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家统计局
注:横坐标已log处理 , 图上同时展示了中国历史年份数据及对应人均GDP
通过上图 , 也可以看出中国各个地区人均GDP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 。 越是富裕的省份 , 预期寿命越长 。 在现代的和平时期 , 的确也出现过人均收入大幅下降的阶段(即使不常发生) , 如苏联解体时 , 在1991-1993期间 , 人均收入下降了20% , 预期寿命下降了4年 。 所以面对收入减50%的变化 , 即使按照非常保守的估计 , 也会导致人均收入减少1年 。 换算一下 , 人均GDP每减少1% , 人均寿命就会减少5天左右 。
统计生命价值
我们也可以通过经济学中ValueofStatisticallife“统计生命价值”的理论来验证这个假设 。 在经济学界 , “统计生命价值”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概念 , 指一个社会愿意花多少成本来降低死亡率 。 或许有人会对这个概念心存反感 , 认为没必要去计算生命的价值 , 因为生命理应是无价的 。 仅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 , 上述观点当然没有错 。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 无论工作生活、企业经营还是社会管理 , 都必须在减少死亡风险和投入成本之间追求一种平衡 。 至于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 , 就需要看似有些无情但实则科学理性地去计算“统计生命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