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被黑匣子戳破的波音神话( 五 )



波音是靠工程师文化起家的 , 是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工程师精神成就了波音 , 可现在的波音怎么变成这副唯利是图的嘴脸?
这就要从三十年前波音收购麦道说起了 。
1997年 , 波音以133亿美元收购了经营不善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麦道”) , 在重组后的新波音董事会中 , 三分之二的董事来自于波音 , 三分之一来自于麦道 。

对于这次并购 , 波音前商用飞机部门总裁罗恩·伍达德十年后接受采访时表示 , 他原本以为波音会趁机杀了麦道 , 但根本没有 , “我认为哈里比菲利普更聪明 , 他和他的团队用波音的钱买了波音 。 我们都觉得非常恶心” 。

【哈里·斯通赛弗(Harry C. Stonecipher)1979年任GE航空发动机副总裁 , 1987年任汉胜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94年被任命为麦道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 推动1997年与波音公司的合并 。 担任波音总裁、首席运营官及副董事长;2003年任波音董事长 , 监督7E7(787)项目的推进以应对空中客车的竞争 。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收购了麦道的波音 , 后来却越来越像麦道了 , 表面上看是波音吃下了麦道 , 但麦道的灵魂却占据了波音的躯体 。
以前的波音是工程师的天下 , 后来的波音却成了对资本和华尔街负责的职业经理人的天下 。
波音与麦道合并之后 , 新一代的管理者都是空降 , 比如上世纪90年代之后波音前后两任CEO都是来自通用电气的“空降兵” , 不再是浸润着波音工程师文化从波音内部成长起来的管理者 。

(詹姆斯·麦克纳尼 , GE飞机发动机集团总裁兼CEO , 后来担任波音民机CEO)
GE的管理文化着眼于管理者的通用性 , 强调成本管理 , 在他们看来 , 管理波音和管理一家沃尔玛超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打造全球供应链 , 把成本压缩到极致自然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
这种大型连锁超市外包文化渗透进了波音的供应链 , 成本管控、大规模外包(全球采购)、压榨供应商 , 这些超商成功要素也被波音的管理者拿来实践 。
到了波音787项目 , 波音的全球供应商模式全面铺开 , 一些以前只提供零件的供应商突然被要求交付整个驾驶舱 。
为了增加净资产投资回报率(RONA) , 让账面好看 , 增强投资人信心 , 波音直接把大量的资产和辅助工厂打包出售给供应商 。

这些短视行为导致787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暴露出大量问题 , 非但没省钱 , 反而超出预算不少 , 下线时间也一拖再拖 。
一位资深波音工程师评价道:每一项客机开发项目都可能有两万多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 遇到问题一定不能藏着掖着 。 可是在节约成本按计划完成的强大压力之下 , 工程师的意见被压制 , 短期看似乎一切正常 , 长期看这些被掩盖的问题总要爆发 。

(便宜好用的印度HCL公司是波音的软件外包商 , 737MAX空难后一直被波音公司甩锅)
波音这样搞 , FAA看得下去?
没关系 , 把FAA也搞定不就完了 , 这在遍地旋转门的美国简直轻而易举 , FAA里有不少人是波音出身 , 波音里也有很多FAA退休官员 。
波音经过一番操作 , 在FAA内部专门设置了一个波音安全监管处 , 自己监管自己 。 对波音737MAX的调查就发现 , 为审批开一路绿灯的人 , 其实就是FAA内部的波音自己人 。

所以 , 黑匣子这种上古时期的产品用到现在 , 你以为真没人提过意见?
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很早就给FAA建议 , 在新客机上增加一组黑匣子 , 记录驾驶舱内的影像信息 , 但作为监管机构的FAA出于企业成本考虑就是不同意这个安全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