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人终究不是一种算法

美团|人终究不是一种算法

文章图片

美团|人终究不是一种算法

文章图片


作者:黎荔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 是被数字控制的世界 , 有人主张大数据就可以把整个社会管理得很好 , 但我不会赞同这个观点 。
在《未来简史》中 ,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对21世纪新的宗教——“数据主义”进行了定义 。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 , 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经济机制就是收集关于欲望和能力的数据 , 再转化为决策;民主是一种分散式数据处理的方式 , 如果21世纪随着数据量和流通速度双双提升 , 选举、政党、国会这些制度也可能遭到淘汰 。 数据主义认为其产出将是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 , 称为“万物互联网” 。 只要这个任务完成 , 智人就会功成身退 。 因为 , 人类只是创造万物互联的工具 , 有了更好的算法和数据 , 人类这种生物算法就会被自然淘汰 。 在《未来简史》中 , 作者悲观的预言数据主义将会替代人文主义 。 21世纪可能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 , 把人推到一边 。
不可否认“万物互联”和大数据的确在越来越多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 在现实中我们已经看到崛起中的技术万能派——他们喜欢研究各种新技术和工具 , 信仰“万物皆数” , 在他们眼中 , “要么数字化 , 要么死亡” , 一切都可以用数字来解释 。 可是 , 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体系和人脑的体系终究是完全不同的 , 即使是今日 , 人类对大脑的工作体系还是无知的 。 人工智能的工作模式是基于计算机算法 , 利用大数据的学习和建立了一个依靠概率的判断网络 。 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作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 。 数据主义认为 , 控制自助饮料机的算法 , 是通过机械齿轮和电路来运作的 。 控制人类的算法 , 则是通过感受、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 。 可是 , 感受、情感和思想真是可以完全被数字化吗?

数据主义的核心是形式 , 它关注人的形式 , 认为只要将人放到超级算法里 , 就能预言人下一步的行为 。 比如你要去吃顿饭 , 根据大众点评里的推荐 , 你也许就下好了单 。 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太过傲慢的算法霸权 , 过分低估了人的自由性、开放性与创造性 。 为什么一定要根据大众点评里的推荐吃饭?一个人自由自在去找食才是有意思的 , 游走大街小巷 , 邂逅美食馆子 , 按照自我感受 , 来决定这一餐的内容 。 生命不能够被算法形式化 , 只有感受是真实的 , 而大数据只会导致平庸 。
近年来谷歌翻译并没有随着系统的完善进一步展现出人们期待的进步 , 国内的科大讯飞也曾被人质疑其开发的AI同声翻译 。 显然 , 人类语言生成的复杂性 , 不是大数据计算分析可以替代的 , 也就说明穷尽计算能力的算法 , 都不是人类思考之本质 。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搬运和传递 , 在不同语言文化中打交道的翻译工作者 , 是否曾意识到自己正在密切关注和实践着复杂的人类思维?谷歌实时翻译可以成功地翻译那些基本问题 , 比如“最近的医院在哪里” , 但当句子变得更复杂 , 或者说话人有口音时 , 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 评论员们得出的结论是 , 实时翻译似乎有点儿“欺骗嫌疑” , Google Assistant需要努力理解对它说出的话 。 我相信未来 , 就算AI实时翻译接受大量输入数据流的训练 , 还是与人类的浩瀚磅礴、生生不息的语言生态与交互增长 , 有着永难弥合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