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相比去年扎堆上市时的喧嚣 , 今年财报季时的互联网医疗赛道 , 显得有些寂寥 。
熟悉今年中概股行情的朋友 , 当然可以归咎于因为SEC的一些规定 , 导致中概股的估值逻辑不再成立 , 而这也引发了中概股估值大幅回调 , 基于美股的风向标作用 , 与外国资方关系密切的港股自然也未能免俗 , 其中自然包括了互联网医疗 。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 , 尽管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 , 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参与者们仍要在医疗服务这更为专业的领域 , 更持续、更全面、更深刻地证明自己的价值 。
2021年内 , 叮当快药、智云健康、思派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公司扎堆上市 , 其中估值不乏百亿美元身家者 。 但翻开招股书就能知道 , 想要做好这个业务 , 也并非易事 。
譬如背靠仁和集团 , 含着金汤匙出身叮当快药 , 其业务内容主要为从线上到线下的即时到家药品零售及诊疗解决方案 , 覆盖快药、在线诊疗、慢病健康管理等 。 在招股书中披露的业绩就显示 , 从2019年开始的三年内 , 叮当快药净亏损从一位数的3变成了两位数的15 , 当然 , 单位是亿元 。
亏损的道理同样也很简单 , 就算加上了线上渠道的互联网属性 , 药品零售实际上仍是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渠道消费业务 。 而不管是线上线下联合的模式还是披上O2O的新说法 , 核心竞争力永远不在于烧了多少钱打广告 , 而在于背后的供应链基建 。
与此同时 , 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告诉我们 , 即便是在互联网医疗中供应链最有保障的京东健康 , 其线上实物商品零售的收入也仅占中国零售药房收入总额不过1.2% 。 也就是说 , 即便现在的医药电商能作为现金牛业务 , 给互联网医疗业务输血 , 但在战略地位上——
它不是 , 也不应该是核心业务 。
在医疗电商之外 , 如果把互联网医疗服务单拎出来 , 虽然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已经能做到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与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的实时对话 , 同时针对一些日常和慢性病也能做到送药上门与线上复诊 , 但这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动辄百亿美元的估值 , 是远远不够的 。
因为就实际情况而言 , 更多的患者仍然在遇到未知疾病时 , 选择预约一号难求的三甲医院专家号 , 而非优先选择手机里的三甲医院专家 。 仅就线上医疗服务而言 , 相当数量的公司仍然还停留在“轻问诊”的上半场 。 这自然无法讲出更加性感的故事 。
或许 , 只有经历过一些挫折 , 当原本喧嚣的赛道归于宁静之后 , 市场才能回归理性 , 而这正是各家公司修炼内功的最佳时机 。
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们登陆港股已近两年 , 并于早些时候发布年报 , 叮当健康也于近期再次提交招股书 , 这些静态抑或是半动态的财务信息 , 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观察窗口 。
互联网医疗财报初探如果以财报发布时间来看 , 平安好医生已于3月15日披露2021年度业绩公告 , 并于3月24日披露完整财报 。 京东健康则要稍晚一些 , 于3月28日披露年度业绩公告 。 从共性来讲 , 目前已经披露的厂商几乎都把自家业务划分为“产品+其他”的结构 , 分部营收状况亦由此展开 。
但从业绩面来看 , 双方表现各不相同 。 如京东健康的总收入达到300亿的量级 , 同比增长91.5%;平安好医生的业绩增长势头不及京东健康 ,2021年总收入为73.34亿元 , 同比增长6.8% , 同时净亏损仍然在扩大 , 与之境况相似的 , 还有前不久提交招股书的叮当健康 。 3月16日提交的招股书显示 , 三年来的净亏损率整体呈扩大趋势 , 从2019年的20%出头扩大至40% 。
- 中国互联|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大反攻,已经开始了!
- 【网络中国节?清明】网上祭英烈
- 中小企业|工信部、教育部联合开展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活动
- 裁员|互联网巨头纷纷裁员,中国第一民企京东也裁员15%
- |互联网寒冬时代,ceo窦雨潇领衔小象大鹅稳步增长,数据说明了一切
- 裁员|裁员哀嚎遍野!互联网大厂们,失速焦虑
- 医疗中心|专家简析如何区分过敏与感染新冠
- 互联网正式进入下半场,美团如何扛过大考?
- 乐心医疗|科技巨头频频布局,以智能硬件为切入口的乐心医疗优势难续
- 电子商务|巨头扎堆出海,提前“卡位”抢占互联网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