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网上看病到底能解决多少问题?( 二 )



(叮当健康净利率变化)
不过在财报描述中 , 平安好医生将其亏损扩大的原因 , 归咎为处在业务转型期与架构调整期 。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 从收入结构来看 , 平安好医生在线上医疗服务板块(即指提供照护生命、诊治疾病的健康促进服务 , 以及为实现这些服务提供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其它服务)的收入为22.88亿 , 而健康服务板块(主要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的服务 , 可以简单理解为体检)的营收为50.46亿 。 前者收入虽然在增加 , 但是毛利率已经出现了接近10%的下降;但健康服务板块的收入 , 同比出现了6.3%的上升 。

(平安好医生净利率变化)
而京东健康在最新财报中 , 则出现了一些逆转 。 相比去年同期亏损172.35亿元 , 今年的净亏损出现大幅收窄 , 为10.73亿元 , 因而在净利率变化上 , 从88.92%的净亏损率降至3.5% 。 这其中 , 2020年的净亏损率上升主要由于上市带来的系列一次性费用 。

同时 , 如果按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这一指标来衡量 , 京东健康自2019年独立运营起 , 就已经且始终处于盈利状态 , 这意味着京东健康具备正常的自我造血机制;而平安好医生和叮当健康在目前为止仍然是处于净流出的失血状态 。 这意味着上述两家的亏损状态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
当然 , 如果把市面上的互联网医疗厂商全部放在一个维度下进行对比 , 是不够公允的 。 其原因在于 , 不同“血统”的公司 , 切入互联网医疗的姿势不尽相同 。
譬如之前提到的平安好医生 , 依托平安集团作为获客与流量入口 , 同时利用自身金融集团的特点 , 进行高净值客户的转化 , 其突出特点是与体检机构的深度合作与会员制的家庭医生 。
再比如百度的“大健康产业”就有很浓的“副产品”感 , 目前所谓独立出来的“百度健康事业群组” , 实际上是2022年1月才成立的新业务线 。 在这之前 , 百度的“大健康”成分基本都出现在两条线上:
互联网搜索业务在细分领域内的探索(和旅游、电商、短视频等同级);作为AI业务的落地案例(百度2018年开发者大会 , 就把“AI图像识别系统辅助进行寄生虫卵”这个案例作为了一个主宣传点 , 只不过这里“AI”是更多强调的重点) 。
至于京东健康 , 则是从具备明显优势的供应链领域切入 , 在以全渠道医药供应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环节建立护城河 , 同时布局医疗行业 , 发挥京东一贯以来“重做深耕”的特点 , 构建以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打通的健康管理为代表的全场景医疗健康服务能力 。
值得注意的是 , 医药电商板块的收入肯定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 就目前而言“现金牛”的地位无法撼动 , 且对于现阶段来说 , 教育市场和用户充分认知并接受为医疗健康服务付费 , 还需要一个过程 。
但就像我们前面提过的那样 , “医药电商”虽然是医疗健康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医疗企业非常有必要具备的能力 , 但它在未来很难被一家医疗健康企业用来讲故事 。 同时 , 一个更为现实的挑战是 , 当“互联网医疗”不能发挥更大价值、不能真正为用户的健康需求解决实质性问题的话 , 那么这一类公司在未来将很难按照“科技公司”的属性 , 实现估值的指数级增长 。
谁能押中未来的趋势?从这次2022自然年第一个财报季展现的探索方向 , 我们其实可以总结这样一个趋势:无论参与者此前来自什么行业 , 只要涉足互联网大健康领域 , 都必须把“大健康”做得“具象” , 来换取市场(也就是消费者)的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