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无论是京东健康 , 还是丁香园、平安好医生 , 在最近(不仅限于财报)的一系列传播里 , 其实都呈现了这样一条暗线:别再认为我们只是“卖药的”/“科普的”/“体检”的 , 我们的业务逻辑是实实在在有产出的 , 是实实在在的提供了“医疗健康服务” 。
【互联网医疗|网上看病到底能解决多少问题?】比如2021年4月就有过这样一篇报道 , 从北京西开往郑州东的G801高铁列车上 , 一名乘客通过手机和医生视频通话的方式 , 在医生的远程指导和列车员的协助下 , 第一时间紧急救治了一名突发高血压的老人 。 这位热心乘客是一位“京东家医”用户 , 而通过视频进行远程指导的医生 , 则是来自京东健康的全职医生 。
这条暗线在疫情之间也有直观体现 。 在疫情管控过程中 , 有不少医院相继进入闭环管理 , 门诊等科室没办法按照日常标准接待患者 , 但最近一段时间医院往往都会在停诊通知后 , 附加一句:互联网医院正常运行 。
这些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 , 不少是与像京东健康这样的公司合作建立的 。 但无论与哪家公司共建 , 至少这些互联网医院的成立和运营 , 都是数年来互联网医疗基建所取得的成果 。
高铁救人也好、疫情接诊也好 , 都是在相对特殊的场景下 , 互联网诊疗服务的一部分贡献 。 更为重要的是 , 在互联网诊疗服务能做到更多事的时候 , 我们就可以避免更多因为在高铁上或者其他极端场景无法及时找到医生 , 最终耽误治疗最佳时机的悲剧 。 而这种极端条件下医疗资源的调配 , 正是之前传统的线下诊疗渠道无法完成的 。
在互联网医疗服务内涵不断外延之时 , 更具有社会意义的一个点是 , 线上医疗资源的丰富会部分弥合地区医疗资源不够均衡的问题 。 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到外地大医院看病的经历 , 而且这些病 , 一般不会是小病 。
线上医疗资源的丰富自然不能完全解决我上面提到的一些社会现象 , 但这仅仅是指目前的技术条件局限下 。 而仅凭现有的技术 , 最好我们可以做到哪一步?
答案大概率是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
譬如在京东健康披露的财报中 , 我们可以看到 , 报告期内 , 京东健康与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共同运营互联网医院 。 其服务用户已经超过15万 , 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 。 2021年夏天 , 郑州先后发生暴雨灾害、疫情暴发 ,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京东互联网医院紧急推出在线义诊、防疫处方等服务 , 保障用户居家的就医、购药需求 , 有效地降低了线下医院就诊压力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
再如阿里健康为解决流感疫苗的供需不匹配、疫苗接种信息不堆成等问题 , 与相关疫苗生产企业开展疫苗供应合作 , 提供线上预约服务 。
而以医学知识科普起家的丁香园 , 并未开发线下医院预约挂号入口 , 因而他们开展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 学术性大于实用性 , 但其基于专业医学知识提供易懂的科普 , 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 。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传统医疗体系的补充 。 所以除了以上发挥优势外 , 还有更多“看病”的用武之地 。 仍以京东健康为例 , 通过互联网医疗 , 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让医生来“监督”你患有慢性病的爸妈按时吃药、定期检查;给你制定科学减脂计划 , 从饮食到运动康复“包圆”;为你的宠物提供7X24小时在线健康咨询服务 , 包括在线视频问诊、宠物健康指导、报告解读等 。
不过 , 无论是互联网医疗企业选择以何种姿势 , 何种路径深化自己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板块 , 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 , 实际上是极为一致的——即让互联网医疗服务 , 通过技术和资源的不断投入 , 产生更大的商业与社会价值 。 而企业们各自能达到的上限 , 除了先天的血统导致的路径差异 , 更重要的是在于供应链等底层“基本功” , 与上述线上服务场景的协同 。
- 中国互联|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大反攻,已经开始了!
- 【网络中国节?清明】网上祭英烈
- 中小企业|工信部、教育部联合开展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活动
- 裁员|互联网巨头纷纷裁员,中国第一民企京东也裁员15%
- |互联网寒冬时代,ceo窦雨潇领衔小象大鹅稳步增长,数据说明了一切
- 裁员|裁员哀嚎遍野!互联网大厂们,失速焦虑
- 医疗中心|专家简析如何区分过敏与感染新冠
- 互联网正式进入下半场,美团如何扛过大考?
- 乐心医疗|科技巨头频频布局,以智能硬件为切入口的乐心医疗优势难续
- 电子商务|巨头扎堆出海,提前“卡位”抢占互联网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