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硅谷做对了什么?( 二 )


斯坦福的管理者富有远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学校当时的教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的博士导师是MIT教授万尼瓦尔·布什 , 后者提倡大学不要只做象牙塔 , 更要成为产品研究与开发中心 , 这影响了特曼的治校风格 。 早在1930年代 , 特曼就鼓励他的学生考虑电子设备的商业可能性 , 并从事具有理论和实践潜力的跨学科研究 。
1951年 , 特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校工业园——斯坦福科技园 , 吸引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入驻 , 包括惠普、通用电气和洛克希德等 。 这片产学研结合的试验田 , 逐渐形成了硅谷电子业的雏形 。
然而 , 有熟悉美国创投领域的专家指出 , 近二十年间 , 中国不少高校效仿斯坦福 , 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 , 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 但其影响力还远不及斯坦福大学 。 更糟糕的是 , 有些地方学得走了样 , 把高校科技园变成了房地产生意 。

(2021年11月 , 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开展的一项实验:军用运输机在空中对无人机进行回收 。 图/澎湃影像)
光有自下而上的创业氛围是不够的 。 在1940年代 , 当MIT校长康普顿企图将学校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推向现实世界时 , 发现难以找到资金 。 1946年 , 康普顿联合哈佛大学商学院多里奥特等人 , 推动发起了美国研究开发公司(ARD) , 成为全球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 , 早期基金350万美元 。
1957年 , ARD对数字设备公司(DEC)进行了投资 。 当年7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 到1971年已增值为3.55亿美元 , 增加了5000多倍 。 一下子名声大噪 , 也开创了新的金融模式 。 因此 , 历史悠久的美国风险投资行业 , 更愿意为早期科技项目承担风险 , 而且在投资前沿技术上更有耐心 。
这与中国在互联网投资热潮中成长起来的比较野蛮的风投“打法”不同——VC的投资逻辑更多是烧钱、抢占流量和市场 , 快速带来回报 。 不过 , 除了社会资本 , 美国政府资金在孵化早期的、充满未知的创新技术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不急于回报的长期投资
刘少山是美国硅谷地区一家AI科技公司PerceptIn的创始人 , 因对美国创新机制感兴趣 , 还专门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攻读过公共管理硕士 。 刘少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中国现在更多是风险投资追逐市场热点 , 进而找到赛道和科学家 。 但美国的情况并不大一样 。 美国是通过资金引导 , 来强有力地进行产业布局 。 为达到这个目的 , 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机制 。
DARPA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美国人造卫星发射项目 。 他介绍 , DARPA在技术规划上非常前瞻 , 反映出该机构对当前最新科学技术的理解 , 并完成针对具体领域的技术突破 。 如今 , 互联网、自动语音识别、全球定位系统(GPS)、自动驾驶、光电一体化集成等重大技术突破和布局 , 都有DARPA的影子 。
DARPA并不运营自己的实验室 , 而是资助在各自机构工作的研究人员(通常需要多个团队合作) , 且每年检查项目进展程度 , 这有效地推动了产学研的融合 。 冯宁宁在美国刚刚参加工作的那家公司 , 就是在完成DARPA的一个二期项目 。 这个项目的第一期是由MIT主要负责、这家公司参与;第二期是这家公司领导、MIT参与 , 因此 , 在MIT期间就参与这个项目的冯宁宁 , 在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加入这家公司了 。

(2014年2月 ,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参与制作的一套装置中 , 人们可以无视地心引力 , 如同飞檐走壁般地实现直立圆形绕圈跑 。 图/IC)
冯宁宁说 , DARPA项目是前瞻性研究的商业化 , 某个项目任务公布、开放申请的时候 , 人们通常会觉得“太扯了” , 技术指标高到无法实现 , 但是 , 一旦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的60%~80% , 基本上一项技术就有了商业化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