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ARM与安谋,中国模式的平衡之道

科技股|ARM与安谋,中国模式的平衡之道

文章图片


来源 芯谋研究


双赢才是王道
昨日 , 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 , ARM新任CEO Rene Haas在发给员工的备忘录中表示 , ARM将在英国和美国裁员12%至15% 。 今年年初以来的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 , 围绕ARM的消息不断出现 。 英伟达放弃ARM、ARM启动IPO、ARM换CEO , 三件重磅消息无缝衔接 , 却又在意料之中 。 去年 , 芯谋研究做了一项调研 , 充分分析了英伟达收购ARM这件事对产业的影响 , 最终也做出了收购失败的预测 。 果不其然 , 这件对ARM产业链客户伤害很大的并购 , 最终走向了失败 。
如今 , ARM启动IPO , 必然要解决与其中国合资公司安谋科技的关系 。 过去几年 , ARM与安谋科技两者之间关系的走向成为了产业界极其关心的话题 。 当下 , 一些外媒最近的报道中 , 言语中暗示ARM对安谋科技拥有绝对掌控权 , 显然这并非真相 。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 我们关注ARM的动态 , 但更要关注本土企业安谋科技的未来 。 在拨开云雾见真相之前 , 我们先盘一下两者关系 。
理清ARM和安谋科技
大众讨论问题的焦点在于 , 英国ARM公司与中国安谋科技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 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 , 在合资公司成立协议、ARM授权协议IPLA上 , 明确写着:安谋科技是由英国ARM和中方资本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 , ARM占股49% , 中方资本占股51% 。 安谋科技拥有独家且永久的 , 在中国授权销售ARM知识产权产品的权利;拥有完全独立的自主研发权利 , 可开发兼容ARM架构的CPU以及独立架构的其他处理器 , 并可将其反向授权给ARM 。 正是因为ARM对安谋科技这一授权是全球唯一的 , 这种创新模式让很多人搞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
事实上两者之间确实存两层关系 。 其一 , ARM是安谋科技的股东之一 , 占股比例49% , 但并不控股 。 其二 , 公司层面上的合作关系 , 安谋科技被授权可销售或开发含有ARM IP的产品 , 按照所含ARM知识产权的比例 , 给ARM公司分成 。 从这个层面来说 , 安谋科技是ARM重要的客户 , 甚至可以说是ARM公司全球最大的客户 。
也许在部分外媒看来 , 安谋科技与当年的ARM China无甚差别 , 但从股权结构和合作协议上看 , 有三个事实无可争辩:在所有权上 , 安谋科技是由占股51%的中国资本控股的 , ARM 49%的股份不足以控股;在公司法人方面 , 法人代表是安谋科技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吴雄昂;在运营上 , 安谋科技是独立自主的 , ARM作为股东无权插手 。 2020年ARM联手厚朴罢免安谋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吴雄昂却无疾而终的乌龙事件 , 也验证了安谋科技公司的独立性 。 存在于海外媒体脑中的幻影的ARM China , 其实是ARM于2002在上海设立的中国业务总部 , 以及分别于2004、2008在北京和深圳成立的第二、第三个分公司的集合体 , 他们仅有销售和市场功能 , 并无自主研发权利 。 但随着2018年4月安谋科技的正式成立 , 原来的ARM中国全资子公司转变为了中方控股、独立运营的合资公司 。
其实 , 早在2014年ARM内部就开始孕谋中国2.0战略 , 并逐渐形成了把中国业务拆分出来 , 组建由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的想法 。 2016年ARM被软银收购而私有化后 , 财务投资者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对这一想法大为肯定 , 积极推动 , 并于2017年选择将合资公司总部落户深圳 。 2018年ARM将中国业务作价100亿元人民币估值 , 并将其中51%的股份卖给了中方资本 , 成立安谋科技 , 将合资公司的控制权交给了中方投资人 。 合资公司是ARM与中国半导体市场加强联系的重要纽带 , ARM也在成立合资公司之时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根据协议规定 , 合资公司获得了ARM在中国市场永久、独家的产品销售权利 , 以及基于ARM CPU基础架构的自主研发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