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ARM与安谋,中国模式的平衡之道( 二 )


软银之所以支持成立由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 , 我们分析原因有四:一是为了规避反垄断的风险 , 成立合资公司并由中方控股相当于给ARM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上了份保险;二是 , 在一定程度上对抗RISC-V在中国市场的冲击;三是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 , 在全球技术分叉的情况下 , 安谋科技能够独立地在ARM架构基础上研发 , 可以更贴近中国半导体市场的需求 。 四是 , 成立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案例早已有之 , 并且效果非常不错 。
安谋科技的合资模式在汽车产业遍地开花 。 中国目前最大的合资公司就在汽车行业 , 即1997年由上海汽车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 它由上海汽车集团以51%控股 , 独立运营 。 截至2019年 , 成立23年的上海通用累计销量就突破了2000万辆 , 但生产线基本做到了零库存 , 书写了中国造车史上的一段传奇 。 软银和ARM也效仿之 , 在中国的土壤中种下了安谋科技这颗种子 , 让它既能结出ARM的“果子” , 也能结出它自己的“果子” 。
安谋科技的价值
由上海汽车集团、通用汽车共同出资组建而成上汽通用在2000年推出的GL8系列汽车 , 是合资公司在外资公司的基础上推出的自研车型 。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 , 在2021年的合资品牌MPV车型中 , GL8占比则高达53% 。 汽车合资公司的成功也为半导体合资公司的成功提供一个范例 。
【科技股|ARM与安谋,中国模式的平衡之道】安谋科技去年宣布的“A+X”双轮驱动新战略 , 便是在传统ARM IP代理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核芯动力”自研品牌 , 加强了合资公司服务于本土的初衷 。 在合资公司不断完善自身业务 , 深化打造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链的过程中 , 也代表着安谋科技继承了ARM服务于产业链的精神内核 。
从支持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规模上看 , 自2018年后 , 安谋科技已经赋能了国内年产值过千亿人民币规模的芯片设计产业 , 拉动了下游年产值过万亿人民币规模的智能科技产业生态 。 在传统业务方面 , 安谋科技继承了ARM在中国的CPU业务 , 助力ARM CPU累计出货量超过250多亿片 。 而合资公司的自研业务方面 , 也已经为安谋科技提供了近1亿美元的收入 。 截至去年 , 安谋科技的5条自研产品线已经全部实现客户量产 , 出货量上亿 , 全国有100家客户 , 其中超过30家实现了流片和量产 。 团队规模方面 , 安谋科技成立四年来 , 本土创新团队人数翻番达800人 , 其中研发人员就超600人 。 目前 , 安谋的社招岗位超200个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ARM涉及近1000个岗位的裁员 。
根植于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 , 安谋科技迅速成长了起来 。 据了解 , 从2018至2021年 , 安谋科技营收增长了2.5倍 , 其中2019年和2020年的增长分别达到了37%和13%;而同期 , ARM的营收增长率仅为1.2%和9.5% 。 这也意味着 , 那两年 , ARM公司在全球除中国以外的市场 , 都是负增长 , 安谋科技是ARM公司全球唯一的增长来源 。
2021年 , 华为高端芯片受到贸易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没有制造条件 , 这也影响了安谋科技的营收 。 但尽管这样 , 安谋科技在2021年依旧实现了近5%的营收增长 , 实属不易 。
安谋科技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成为了ARM营收中的亮点 。 作为ARM的合资公司 , 安谋科技需要依照两者之间此前的协定给其持股股东ARM营收分成 。 根据芯谋研究计算 , 在2018年-2021年间 , 安谋科技为ARM贡献的营收 , 分别占ARM总营收的23%、31%、34%、27% , 而这也让安谋科技成为了ARM最大的客户 。 我们有理由相信 , 如果不是贸易环境产生了剧烈震动 , 安谋科技在ARM的营收占比中将会越来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