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脉脉,携点评撬招聘( 二 )


针对恶评和水军问题 , 林凡称这是互联网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顽疾 , 所有社区平台都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 脉脉目前的策略是 , 强化身份认证 , 目前只开放给现任员工和前任员工可以对企业点评 , 未来将可能开放第三方的点评 。
显然林凡对于企业点评板块抱有相当的期待 , 但现实和理想总存在差距 , 当客观与商业博弈时 , 脉脉打造出职场版大众点评 , 很难说不会出现控评的行为 , 背离初衷成为夸夸群 。
脉脉要模仿的大众点评就有类似灰色产业 。 刷好评公司往往以“代运营商”自居 , 专门负责增加店铺点击量、伪造好评、删除差评业务 , 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 经营已久的大众点评都不能避免的水军控评难题 , 脉脉恐怕也无力招架 。
点评+招聘故事难讲
就脉脉的社交、招聘、点评模式布局而言 , 脉脉不断开展商业尝试 , 思考在保持内容生态稳定性的前提下 , 如何盘活流量 , 打通商业闭环 。 早在2020年6月 , 脉脉实名注册用户已经达到1.1亿 , 聚集在脉脉上面的大多是职场人士 , 客群相对优质 。
脉脉的流量变现分为两个阶段 , 首先是单纯的流量价值置换阶段 , 具体业务涉及广告和会员 。 基于高粘性的社区流量 , 脉脉开始探索C端和B端的需求变现 , 但这些尝试仅仅是横向价值输出 , 仍无法把商业模式向纵向做深做厚 。
深挖流量和生态价值 , 脉脉选择了像领英一样的商业模型 , 押注招聘业务 。 领英主营业务构成中 , 招聘占大头 , 人才解决方案和雇用占比接近80% , 远高于广告和会员订阅收费占比 。 脉脉的商业模式重心渐渐向招聘倾斜 , 补齐纵向支撑 , 目前 , 招聘也已成为脉脉营收主力 。
公开资料显示 , 脉脉的三大主要营收来源是广告、会员和招聘 , 早期广告和会员占比较高 , 三者比例分别是2:2:1 。 2018年布局招聘业务后 , 招聘的创收能力显现 。 林凡透露 , 2021年1月-10月 , 脉脉招聘商业收入较去年同比增长了259% , 当前招聘、会员、广告的营收比例已达3:2:1 。
拆解脉脉三大业务 , 不难发现招聘是最具增值价值 , 扩充利润空间的业务 。 脉脉广告收入主要依赖开屏广告、feed流广告等 , 但这部分营收天花板明显 , 很难形成良性循环 。 会员业务曾是脉脉最大的收益来源 , 个人会员费用在每月68元到包年每年680元间浮动 , 企业用户会员年费则为16800元 。 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招聘赛道 , 脉脉无法保证持续的用户转化率 , 用户持续增加也并非易事 。
点评+招聘组合拳 , 成为脉脉发力招聘业务的新起点 。 一方面 , 以点评连接内容 , 符合脉脉职场社交的调性 , 另一方面利用点评打通招聘 , 形成用户-脉脉-招聘企业三者之间的闭环 。
看似完美的商业考量 , 但脉脉也会面临互联网内容社区商业化的通病 , 即难以平衡内容与变现之间的冲突 。 脉脉的内容生产者为求职者 , 收入贡献者为企业客户 , 尽管脉脉宣称想要改变求职者与企业间的不对等 , 但在商业利益驱动下 , 这样的想法难以支撑 。
如果脉脉成为标准化的招聘平台 , 商业化氛围吞噬社区内容的独立性 , 用户将逃离脉脉 , 因为再无茶水间 , 只有办公室 。 如果完全开放点评模式 , 支持用户为企业点评打分 , 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 企业的负面评价较多或者得分较低 , 这样的话入驻脉脉的招聘企业显然不乐意 。 此外 , 刷评和评论质量的不可控 , 也是脉脉携点评撬招聘的阻碍 。
对于点评可能带来的商业化冲突 , 林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 , 这其实是最难的一个点 , 但不是在做公司点评以后才有的问题 。 林凡认为 , 用户讨论公司的好坏是天然需求 , 脉脉其实是在满足用户需求 , 客户付给脉脉的不是保护费、删帖费 , 而是招聘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