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秦朔对话腾讯汤道生:数字化的连接、度量与产业激活 || 大视野( 五 )


企业的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经营好老业务 , 二是开拓新市场 。 在经营老业务方面 , “降本增效”是企业永远在追求的目标 。 在开拓新市场方面 , 企业需要通过连接新领域新资源 , 通过研发与创新来打开新机会 。
因此 , 度量与连接是产业激活的两个支点 , 但具体的情况 , 需要针对每个具体的行业 , 了解自己稀缺的资源是什么 , 产业在经历什么结构性的变化 , 哪些地方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发现瓶颈、解决问题与寻找机会 。 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基础思路:在一个经济的系统里 , 如果某一个资源稀缺 , 就意味着成本高 , 那就要想办法把这个部分“管”起来 , ——减少这个部分的需要 , 或者替换另外一种资源满足需求 , 找到一个更高的ROI 。
例如 , 疫情刚暴发的时候 , 大家出不了门 。 好多线下店的投入本来是买了地理位置的资源 , 但疫情让这个资源的价值下降 , 就要换另外一个可以触达用户的场景资源 。 我们就联合飞虎互动把银行的线下网点搬到线上 , 打造虚拟营业厅 。 借助骨干网络和实时音视频技术 , 普通用户在小程序或者APP上 , 就可以与银行柜员通过视频办理业务 , 不到线下银行也能享受到柜台服务 , 一个贷款在线上可以30分钟内办结 。 这个解决方案在疫情暴发期间推出后 , 一个月内上线23家银行和金融机构 。 而在疫情缓解后 , 这个方案减少了线下网店的服务成本 , 也成为很多银行的常规标配 。
当然 , 能快速用数字化工具的企业 , 可能在疫情前两年就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准备 。 所以 , 提前准备也很重要 。 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 , 哪些成本可能会上涨、下降 , 哪些用户行为习惯或服务场景会如何变化 , 这都是需要思考与洞察 。 对未来做畅想与探索、提前去投资 , 也许也是一种激活方式:以适当的成本 , 冒着可控的风险 , 换来潜在的机会 。
秦朔:欧美产业数字化起步比较早 , 中国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才开始大规模进入这个时期 , 我们也感觉到这几年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 , 似乎走出了一条与欧美不大一样的路径 , 这种区别存在吗?如果有的话 , 比较重要的区别在哪里?
汤道生:从数字应用服务角度 , 海外跟国内的差异没有太大区别 , 国内也有很多和国外一样的软件应用与服务厂商 。 但欧美更早就已经进入人力成本较高的时代 , 所以很早就有用数字技术替代部分劳动力密集的工作 。 美国在80年代 , 还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 , 就已经开始非常广泛地应用PC与各类计算工具;而国内的产业数字化几乎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才加速发展 。
在80、90年代 , 欧美已经陆续出现了像IBM、甲骨文、微软、SAP等企业软件领域的大型平台级厂商 , 主导着全球企业数字化的产品生态与服务模式 , 但当时国内只有大企业才能花得起高额费用使用这些软件产品 , 中小企业市场的普及速度相对慢 , 盗版软件也比较普遍 。 当时国内的软件工程师与系统架构师等人才储备不足 , 本地需求体量还不够大 , 还没有足够资源与能力培育出平台级的系统软件企业 。
到了2000年后 , 尤其在过去10年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 , 国内消费互联网的崛起 , 带动了各类软件研发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 巨大的市场规模与资金投入也推动了数字产业化 。 掌握互联网技术的科技企业 , 进一步推动产业数字化的发展 , 互联网、开源软件与云服务也为信息系统的部署降低了门槛 。 在国家对数字经济的倡导与支持下 ,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下 , 结合本土市场的独特环境与需求 , 国内数字产业近年也快速发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