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喜茶奈雪,在抖音打成“雪王”( 三 )


根据喜茶内部人士对「新熵」提供的信息 , 彼时喜茶能够实现稳健的单店盈利 , 完全没有放开加盟进军下沉市场 , 以及冲击二级市场融资的计划 。 当年喜茶的注意点放在喜小瓶身上 , 尝试通过线上布局延伸招牌产品的影响力 。
在短短一年内 , 新茶饮品牌的心态正从淡定走向焦躁 , 此前坚持的门店规格、门店性质、产品价格等定位 , 正在被一系列激进动作打乱 。
背后的核心逻辑是 , 新茶饮的增长动力正在从产品驱动进入资本驱动阶段 。
「新熵」发现 , 新茶饮品牌的门店数增长与融资高度相关 。 以喜茶为例 , 门店真正进入快速增长是从2016年开始 , 这一年 , 喜茶拿到了今日投资和IDG资本的融资 。 2021年底 , 喜茶的门店总数是865家 , 门店增速进一步下滑至20%左右;窄门餐眼数据显示 , 截至2022年1月3日 , 喜茶门店数仅为843家 , 对比上一年呈负增长趋势 。
尽管根据喜茶官方报告显示 , 全年喜茶新进入17个城市 , 新开门店共涉及37个城市 。 其中包括五十平米以下面积的新型门店 。 但门店增长的阻力还是肉眼可见 。



门店增长乏力背后是融资荒 , 在2021年6月和7月 , 奈雪和喜茶分别完成了Pre-IPO融资和D轮融资 。 此后 , 运营资金压力更大的奈雪进入二级市场 , 但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 。 截至今年1月7日 , 奈雪的323.47亿元港币发行市值只剩下116.8亿 , 过半市值已经沦陷 。 融资能力更强的喜茶选择留在一级市场生存 , 但自2018年以来“一年一轮”的融资节奏在去年中断 , 最新估值尴尬地停留在600亿人民币 。
问题出在哪里?
在上市之前 , 奈雪的茶曾在招股书中引用灼识咨询数据称 , 中国现制茶产品零售规模从2015年的231亿元 , 增长到2020年的666亿元 , 对应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23.6% , 预计从2020年到2025年 , 该指标CAGR将达到25.9% , 后五年将比前五年跑得更快 。
结果呢?不说整个现制茶市场 , 就说奈雪自己 , 去年半年报显示 , 去年上半年奈雪门店收入18.7亿元人民币 , 去年同期为20.06亿元 , 同比下滑2.6% 。 根据官方解释 , 原因是国内疫情反复对消费的冲击 。
事实果真如此吗?
同样是2022年半年报 , 瑞幸实现32.99亿元净收入 , 同比增长72.4% , 月均交易客户数同比增长68.6% , 同时非美国会计准则(Non-GAAP)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的0.23亿元增长至3.43亿元 , 利润增长超10倍 。 同样是主攻二线以上城市 , 瑞幸为什么能逆势增长?
新咖啡与新茶饮的差距 , 有相当一部分出在门店上 。 去年二季度 , 瑞幸的净增门店数是615家 , 而去年上半年 , 奈雪的净增门店也只有87家 , 开店能力远不及瑞幸 。 有瑞幸咖啡店主对「新熵」表示 , 这样的开店速度 , 还是在瑞幸加盟“有价无市”的背景下达成的 。
而此前对产品的激进降价 , 带来的营收影响同样显著 。
2019年 , 瑞幸的客单价不到10元 , 到2022年Q1已经涨到15.24元;相比之下 , 奈雪的客单价从2021年Q2的43.5元倒退回2022年Q2的36.7元 。
这是喜茶喊话内部员工向“大众市场”进军的背景 , 初出茅庐时降维打击旧茶饮的高姿态 , 让高端茶饮产品定价畸高 , 丧失了“先品牌后溢价”的常规路径 。 开店扩张能力不及竞争对手 , 又让投资方失去了持续跟进的兴趣 。
这迫使新茶饮必须焦虑起来 ,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过去以抵制加盟 , 强调直营店“势能”的观念著称 , 但在新茶饮一片红海 , 融资压力骤升的背景下 , 新茶饮们除了更激进地扩张 , 没有别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