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董明珠困在雷军里( 三 )



看起来董明珠直播带货成功了 , 而且不是一般的成功 ,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第一次直播只完成23.25万元销售额后 , 为了有所突破 , 格力要求经销商为线上网店“董明珠的店”引流 , 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下经销商的专属二维码进入“董明珠的店” , 在线上完成购买 。
而消费者不从经销商的线下门店购买 , 造成经销商收入下降 , 直接造成巨大亏损 。 在先款后货、大区分销制度、专卖店体系等模式建立后 , 经过数年的演化 , 格力经销商的拿货和卖货逻辑变成了先交钱进货 , 再亏本卖货 , 接着等格力给利润 。 比如 , 一台空调以出厂价2000元卖给经销商 , 格力会要求经销商定价1800元销售 , 等产品卖出后 , 格力给经销商返现400元 , 再加其他各种固定比例的提货奖励、淡季奖励、年终返利等 , 最终构成经销商的利润 。
董明珠原本希望通过自己示范直播带货的模式 , 借助互联网流量 , 为经销商带来更多客源 , 但由于格力基层经销商或店面私自向全国用户发货 , 是不被允许的窜货行为 , 经销商努力带货获得的用户 , 最后还是要归到该消费者所在地域的经销商 , 这相当于经销商付出了大量的人员成本、时间成本、场地成本 , 不是把本地潜在的消费者拱手导入线上 , 就是让给其他地域的经销商 。 最后 , 在格力的高压之下 , 经销商不得不干脆给董明珠直播导流 , 至少减少了自己直播带来的损失 。
这也就不难想象经销商为什么怨声载道 。 如果说之前还仅仅是经销商的怨言或者中小经销商的更迭 , 前不久倒戈的河北经销商就更具标志意义 。
在董明珠的经销商体系中 , 十大区域经销商共同组建的京海担保公司 , 其中河北经销商持股比例最高 , 是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 。 此前 , 他通过京海担保间接持有格力的股份比例超过了董明珠持有比例 。 现在他已经与董明珠一拍两散了 。
可以说 , 从10亿赌局开始 , 董明珠似乎进入了一个死亡循环 , 越是努力模仿雷军拥抱互联网 , 格力就出现越多震颤 , 就连其兴盛根基的经销商体系都开始摇摇欲坠了 。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在经销商时代一帆风顺 , 可以硬刚国美、苏宁这些大平台 , 而从线下转到线上 , 突然玩不转了呢?
03
互联网不是格力的困境
增长才是
互联网真是万能的吗?
很长时间 , 我们津津乐道于小米的爆发力 , 但仔细分析 , 其强大的爆发力固然与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与雷军的影响力、与产品创新、与社交媒体强大的传播力、与软硬共进的策略、与用户深度的“参与感”有关 , 可真正让小米手机爆发的是超高性价比 , 彼时其他智能手机的售价都在5000元以上 , 几乎相同配置 , 价格只有1999元的小米手机横空出世 , 自然吸引更多消费者 。
不单是手机 , 小米的电视、智能手表、耳机以及所有小米生态内的产品首先令人尖叫的都是价格 。
价格这一因素在空调行业同样明显 , 奥克斯空调就曾凭借价格优势 , 一度拿下了线上空调市场第一的份额 。 反观格力 , 其线上均价高达3886元 , 远超奥克斯的2720元 , 也超过老对手美的的3104元 。
格力的品牌溢价得益于线下时代 , 通过广告营销 , 通过有着核心科技的产品 , 特别通过完善的经销商销售和服务体系 , 逐渐建立起的优势 , 而到了线上 , 经销商的服务优势很难直观展现出来 , 价格的劣势反而会在第一时间暴露给消费者 。
因此 , 为了提升线上市场份额 , 特别是董明珠直播带货的效果 , 格力不得不采用了打折手段促使消费者下单 , 转化率上去了 , 价格却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