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硬科技要有硬担当 科学家创业中的家国情怀|专访数之联创始人傅彦( 四 )


到那时,如果市场占有率足够高,如果每一个工厂都离不开数之联,成本就会慢慢降低。而且我们积累到成千上万的工业数据,效果自然又会提升。这时工业领域的定制化程度才有可能慢慢减少。
创业邦:占有率需要有多高?
傅彦:至少30%。
创业邦:数之联现在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傅彦:面板领域缺陷检测方向我们是最大的。但这个市场不是足够大,毕竟全国生产面板的厂商就那么多,想要支持一家上市公司的体量还是不够。
创业邦:工业概念相当庞大,有没有其他聚焦的领域?
傅彦:我们主要聚焦在泛半导体,包括面板、PCB、光伏、锂电。另外离散制造方向也有涉足,比如汽车制造加工。
之所以聚焦在这些领域,主要是因为我们产品的主要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检测缺陷,另外一个是提升良率。而这些都是通过计算机视觉的方式实现的。
创业邦: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是怎么帮助这些领域中的企业的?
傅彦:很简单,比如手机生产过程中有很多工序,有些工序会涉及非常精密的电路。工序完成后,工厂会自动给这些电路拍照,传送给检验部门,让检验人员检查图片上有没有气泡、断线之类的缺陷。
检验人员每天要对着电脑看上万张这种照片,眼睛非常疲劳。所以时间一长,就会有工人因为眼睛受不了离开岗位。而且因为疲劳,有些缺陷也无法被工人发现。这样一来,工厂在检验环节的人工成本就非常高,但效率却非常低。
我们则是用机器学习识别图片。产品上线后能减少检验环节80%的人工,还能把检测效率提高到99%。检测效率提升,也会带来良率的提升。
创业邦:不少计算机视觉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数之联和他们在定位上有什么不同?
傅彦:定位是不一样的,而且并不是说同样的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机视觉算法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不需要改变。
不同公司选择的领域不同。在工业这个领域里,技术一定要和业务契合,才能保证很好的效果。这也是我刚才说的,只有把工具和行业知识深度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壁垒。
优秀的To B企业
都在行业里坚持了10年以上
创业邦:有没有下一步的融资计划?
傅彦:短期内可能不会有计划,因为我们的资金足够支持公司运转,另外我们也希望明年启动科创板上市。
创业邦:准备上市的话,资金计划投入到哪里?
傅彦:我们的业务上有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两大板块,肯定还会在这些板块里投入。
工业智能制造领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对产品进一步打磨,需要真正实现软硬件一体的产品,同时公司也要达到和华为、苹果等大厂对接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未来肯定有大的投入。
另外在智慧城市板块里,我们也要搭建一个中枢神经一样的一体化云原生数字服务平台,在上面丰富智慧城市的每一个环节,打造整体的智慧城市业务。
创业邦:到明年公司正好成立10周年。回头看,10年中成长最多的地方在哪里?
傅彦:我觉得是我完成了从教授到企业家的转换。
虽然创业过程很艰辛,有很多酸甜苦辣,每天为业绩操心到睡不着觉,但我觉得创业对我而言更有意义。
因为我们真的为国家、为社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这些事情我在学校里不可能做到。虽然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也是贡献,但取得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收获了很多。以前我们理解业务,更多是写几篇文章。但现在,我们真的能站在实际需求的角度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