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硬科技要有硬担当 科学家创业中的家国情怀|专访数之联创始人傅彦( 二 )


但补贴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在那时,公司基本上到了揭不开锅的状态,我们甚至要变卖自己的房产投入到公司经营里。
那时候员工也对公司不看好,我们哪怕以很便宜的价格将股权释放给员工,也有很多员工不愿意接受。直到2016年我们重新定位,说服资本市场获得投资之后,经济上才得到了缓解。
但这时候新的压力又来了:投资协议是非常严格的对赌,业绩一旦完不成,我们又会面临非常高的赔偿。所以不同时期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创业邦:能说服资本市场很不容易,很多投资人其实不愿意投科学家直接创业的项目。
傅彦:确实是这样,不少投资人觉得我们很学究,也没有多少经商经验。当时确实是踏破了别人家的门槛,也难以获得投资者的支持!好在有政府对我们的支持,看重我们的学术能力,相信我们能带领大家在大数据领域中走出来,我们才获得了第一笔天使轮的投资,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难以持续支持公司的发展,最后我们也不顾一切后果,承诺了很严酷的对赌条约。
创业邦:拿到天使投资之前,公司用集团化的方式发展,为什么会这么选择?
傅彦:我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没有想到过会做成今天这个状态。而且当时没有多少经商能力,就觉得作为老师,我们以技术孵化的方式,找一些所谓的商业合作伙伴,为他们提供支持就好了。
数之联是2012年成立的,那时候大数据在中国刚刚兴起,很多人没有概念,完全不知道这种技术可以做什么。我们就去为企业站台,拿到了一些股份。
但这些股份很快就被资本市场稀释掉了:做得好的企业一旦有了资金注入,就会认为学者在公司里占有那么多股份没有任何价值,可以拿这些钱去请很多高水平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只好退出。
【 创业邦|硬科技要有硬担当 科学家创业中的家国情怀|专访数之联创始人傅彦】而那些做得差的公司,很多又是学生创业,创始人在很多方面都能力不足。但我们也很难参与到他们公司具体的发展中去。
创业邦:团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强烈意识到:“不行!不能朝这个方向(指集团化)发展”的?
傅彦:2015年底到2016年初。那时候我出去给别人讲课,有企业家问我:你们号称做大数据,大数据到底能解决我们企业的什么问题?
在那个时候,大数据更多是和互联网平台结合的。因为互联网行业在数据、算力方面有先天优势,理念也比较先进,自然是大数据最开始的突破点。和互联网类似,政务、医疗、金融行业也有类似的条件,因此在大数据应用方面比较领先。
但制造业对大数据真的是一片茫然,但他们又渴望通过大数据得到提升,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社会需求真实存在,我们也有服务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所以,我们决定必须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业智能制造这个战略方向。
坚持工业大数据的责任与担当
创业邦:转型动作这么大,团队里有反对声音吗?
傅彦:肯定有,质疑很多。而且不仅内部,很多合作伙伴也会质疑:你们为什么选择要做工业?
到目前为止,市场上做工业大数据的企业都不多。2017年的时候,阿里巴巴、腾讯都涉足过工业,一年之后基本上全身退出,因为根本没有意料到工业大数据做起来有多艰辛。
在互联网赚钱相对容易。但做工业大数据,需要理解工艺,数之联所有项目成员都是全天候驻在工厂里面,和工人打成一片。而且我们前期不挣钱,即使有收入,但都是亏损。
为什么不挣钱?我们每个产品上线前,都要超额投入,以确保100%没有问题。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点问题,无论多小的bug,都会造成整条生产线瘫痪。对企业来说这是非常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