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硬科技要有硬担当 科学家创业中的家国情怀|专访数之联创始人傅彦( 三 )


没有几个公司愿意去这么做,纯做工业的公司,如果没有投资早就垮了。
创业邦:当时怎么回应质疑的?
傅彦:我希望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家国情怀,都有解决国家问题的担当。我也觉得我们身上有责任,在工业大数据的方向上走下去。
虽然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但很多核心的软件、硬件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国产化问题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学者、科学家去主动担当的。不去做这件事,中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万一哪天被卡住脖子,经济就有瘫痪的风险。
创业邦:投资人对您的观点认同吗?
傅彦:我们比较幸运,有一些投资人非常赞同我们的观点。而且我们选择的核心点就是帮助工厂降本增效,一些投资人觉得这是中国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就大力支持了我们。
创业邦:在工业领域深入后,您觉得和互联网比,哪个行业更难些?
傅彦:各有各的难处。
我们其实很早就进入到互联网领域里,而且我们的理念很超前。2013年左右我们就做过一个图片搜索应用——拍图购:在街上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拍下来照片上传到网上,就能知道可以去哪里买。这个功能今天在电商中已经很盛行了。
类似的理念我们也尝试过很多,申请过一些专利。但我们毕竟不是做电商平台的,很快就遇到了障碍——爬不到数据。没有数据,效果也就打了折扣。也是通过这些尝试,我们认识到自己不具备做互联网行业的能力。
但做工业我们也是从零开始。比如我们一开始想做刀具缺陷检测、预测刀具寿命,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挫折。而且大数据在有些行业中很难渗透,整个工业方向到现在还是很难的。
但在业务理解上,互联网、医疗、金融等行业还是要比工业更容易一些,因为它们离生活更近。工业离我们太远了,对学术研究和技术含量的要求都很高,对行业的理解要足够深刻才能做成。
把工具和行业知识深度融合
创业邦|硬科技要有硬担当 科学家创业中的家国情怀|专访数之联创始人傅彦
文章插图
数之联创始人兼董事长傅彦
创业邦:工业领域的第一个客户是谁?
傅彦:我们第一批工业客户就是富士康和京东方。
创业邦:没有行业案例,这么大的客户是怎么啃下来的?
傅彦:工业客户招标是一定要做验证性测试的。通过在各种智能制造的会议上大力宣传大数据的思想,因此就有一批大型企业愿意第一个吃螃蟹,我们就有机会去做POC的尝试。
拿下京东方的时候,我们团队大概十来个人提前到了工厂所在地,住在火车站附近特别低端的一个旅馆里。当时和我们竞争的厂商有IBM这些国外厂商,也有国内的互联网公司。
测试结果出来后,我们的算法效果排进了前三。就是因为进入了前三,客户才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参与投标。
而IBM这样的公司,主要研究团队在国外。他们在国内提供的是标准化产品,拿过来后都没有办法上线,没法满足中国客户的特殊要求。互联网公司擅长的也是标准化应用场景。我们就这样赢过了他们,进入到行业里。
创业邦:客户的特殊要求,特殊在什么地方?
傅彦:工厂的环节很多,不同生产线的产品也不一样,每个节点都有特殊要求,需求是非常碎片化的。
做大数据,光有工具不行,更多还需要对行业知识的理解。只有把工具和行业知识深度融合后,做出一定程度上标准化,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定制化的产品,二者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壁垒。
创业邦:定制化需求多的话,也很难规模化扩张。
傅彦:是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也在慢慢地去做通用化。但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果。我猜我们要付出10年以上的努力,才有可能让我们从工业领域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