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圈不住用户?不是你没流量,而是你“没文化”( 二 )


所以,圈层营销的关键,其实是经营关系。这个关系,不仅指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在前些天腾讯视频发布的22年综艺节目片单中,我看到两个现象:
一个是综艺研发,会从一个文化圈层入手,进行综艺内容的孵化。
比如,讲推理的《推理计划·11号公寓》,看音乐剧的《现在去演音乐剧》。尤其是脱口秀这个圈层,腾讯视频一口气推出了四档节目:《脱口秀大会5》《脱口秀扩列计划》《脱口秀跨年2021》和《毕业季脱口秀》。
另一个是,综艺内容的生产逻辑,从原来的“任务设置”,进化为“关系的产品化”。
过往的综艺逻辑,大多是用游戏任务来驱动节目走向。比如,安徽卫视的《男生女生向前冲》,观众看的就是哪个选手能闯过复杂的关卡、哪个选手又失足落水了。
但像《脱口秀大会》这样的综艺,看似是脱口秀选手之间的艺术PK,实际上看点在于评审和选手、选手和选手之间的艺术思辨,这些个微妙关系形成了社交话题,才让节目有了看点。
我想说的是,像腾讯视频这样的平台已经遵从圈层逻辑孵化内容,企业得营销盯紧平台趋势、媒体脉搏,才能事半功倍。
【 流量|圈不住用户?不是你没流量,而是你“没文化”】要想做好圈层营销,我们先来追溯一下圈层的本质,即圈子是怎么形成的?
二、从附近的消失,到文化ID的诞生《十三邀》有一期节目,许知远采访了人类学家项飙。项飙提到了当代社会的一个现象,叫“附近的消失。”
我们对互联网大厂的工资体系密切关注,对世界大学的排名了如指掌,但我们却不知道对门住的人是谁?附近最近的菜市场在哪?
我们居住的社区,正在成为我们要抛弃的东西。我们经常抱怨大城市没有人情味、没有家的感觉,但当我们回到老家后,一样会重复之前的模式:宅在家里,通过虚拟的互联网和世界发生联系。
我觉得,“附近的消失”可以完全解释圈层是如何形成、如何变化的。
圈子,本质上就是人的连接。当一群人以某种原因连接在了一起,就形成了圈子。
最开始,人们之所以会聚集、形成一个圈层,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河南人、法国人、中国人、黄种人、黑人、苗人、汉人……
这些就是最原始、最大的圈层,而这些圈层能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域和血缘。
当城市渐渐崛起后,人们对圈子的划分,开始有了社会因素。比如职业,中国古代社会里,“工农商学兵”就是五个最大的职业圈子。
中国职业作家联盟、制片人协会、鹅厂……这些都是用职业身份,对不同圈层进行划分。
而当互联网出现后,“圈层”这个词开始被反复提及。虽然“附近”在消失,但是圈层的聚集,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多。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成本,让不同的人连接起来更容易。
过往,如果你是个养狗人士,你可能很容易在小区里找到汪星人的家长群。但是如果你喜欢养蜥蜴、蟒蛇、变色龙呢?你恐怕都不敢和邻居提这件事。现在,类似“养爬”这种小众癖好,都可以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一大群同好。
而且,现在的圈子更多是文化上的自发聚集,而不是社会上的被动聚集。
一个人,他可能明面上是中国摄影协会的一员,这是他的社会身份,是即便他不喜欢也没法改变的事实。但他同时也可能是朝阳公园悦跑团里的副团长,这是他的文化ID,是他不会公开宣传、却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身份。
从附近的消失,到文化ID的诞生,我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