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在线沙龙 ‖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城市创新的实践路径 | 新能源汽车( 二 )

“智能网联汽车在多个领域有很多机遇,任何一个封闭的单一领域中都无法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新的产业一定会诞生于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其中也会有较大的机遇。如现在更看好车路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因为比单车智能更安全,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刘岱宗谈到,首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中国发展,要以人为本,服务于国家的长久发展愿景。其次,可以把电动汽车理解为移动的充电宝或储能系统,可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第三,需要把交通系统与整个城市环境空间布局结合起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六个维度中,产业竞争力体现在城市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比较完备,能够把城市各种系统融合起来等方面。
“《指南》除了指标,还对顶层设计、系统架构、示范应用、方案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希望能支撑每个城市都能实现‘一城一策’的发展。”李乔补充说,相关各城市发展应该是有差异化的,而不是都做同一类应用场景或车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进程。
应对挑战积极探索
中国汽车报|在线沙龙 ‖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城市创新的实践路径 | 新能源汽车
文章插图
智能网联汽车具备显著的数据驱动特征,与基础设施、云平台等存在大量的信息交互,《指南》也在城市评价模型中关注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指标,并提出指导发展意见。
“从智能网联汽车的长远发展看,新能源汽车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最佳载体,从数字化视角看,智能网联汽车能获得海量数据,因此急需建设国家级、地方级的数据平台。”李阳在分析中,针对如何更好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解决传统交通面临的安全、效率、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挑战提出,虽然工信部委托北京理工大学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但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还远远不够。因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不仅量非常大,而且涉及数据安全。尤其是车联网先导区,通过建设数据平台,可以从数字孪生角度实现数字化。李阳建议,一是要加强路侧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工作;二是要加强路侧设施建设应用商业模式的探索;三是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夯实这些基础,才有助于未来发展。
“5年来,苏州完成了智能网联汽车先导产业对城市定位的持续升级。”陈国平对地方政府在城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中角色定位的转变深有感触,他表示,一是生产要素配置方面,通过税收、土地、金融及人才、政策等资源配置,通过推动这个产业发展实现了执政理念和执政资源的融合。希望有更多的资本、其他社会资源来加入。二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推动了跨界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三是努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以及开展国际合作,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浪潮中走得更好更远。
“‘双碳’目标对于城市发展压力很大,目前大约有75%以上的碳排放发生在城市,涉及到城市能源、生产、交通、建筑、垃圾等,而交通属于城市命脉,是减碳的重点领域之一。”针对未来如何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城市建设“双碳”目标协同发展、以及如何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问题,刘岱宗表示,像德国1990年就开始交通减排工作,经过30年后其碳排放依然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减排难度很大。在人类发展史上,有95%以上的技术虽然被追捧一时,但最终都消失了,原因就是其不能贡献于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政府只会为愿景买单,这就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需要解决的矛盾之一。例如,政府的痛点是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因此智能网联汽车就不能只考虑个人用户,还要考虑出租车、网约车、共享汽车等公交系统,帮助政府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