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水军「围城」之下,豆瓣何去何从?|钛度热评( 四 )


航通社创始人李书航:
豆瓣采用以小组作为分隔的制度,不同小组之间本身拥有很高的屏障,一些比较小众的小组仍然能保持很高的真人活跃度,但是有些具备公共性的小组,比如租房,闲聊或者八卦等等,则不一定。
水军控评发生在豆瓣的另一个功能点就是书影音的点评页面,而不是豆瓣小组。主要涉及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种是直接跟偶像有关的作品,另一种是长期无人点评的冷门书籍。后者被一些新的小号用来养号养出经验之后,再去用作对真正需要的目标作品点评。这些行为跟豆瓣小组是隔离的。
豆瓣始终采取一种只要能自负盈亏,就比较佛系的发展的模式,其最激进的一次试图产品变革,是曾经想做一个更高级的涵盖一切的社交平台叫阿尔法城,但最终他们发现只需要保留小组的原始形态,就能近似于实现这个目标。豆瓣在移动端曾经走过一段弯路,他们对书影音,小组,同城活动等等每一个单独的功能板块做出了单独的APP,最后还是都合到同一个APP了,因为大家使用的习惯是这样。
以往豆瓣一直认为如果自身能解决资金问题,他就不会像人人网一样凋零。人人网的很多行为是自己作死,但是豆瓣不作,所以他不会死。只不过,最近的几次处罚,实际上是让豆瓣意识到了他审核机制的薄弱。
现在在国内还能做大型的社交平台的公司,需要具备很强的审核能力,而这是一个门槛。如果审查跟不上,有些互动可能很难进行,动辄得咎。实际上豆瓣在过去一两年当中经常能够传播一些在其他地方发了就会被夹的信息,他当然也会审核,但是经常会晚两天到一个星期左右。
因此未来豆瓣将不得不增强审核力量,以维持网站的合规运营。如果算上这个,那么公司需要的运营成本就会陡然升高,可能需要从小而美的角度退出来,再做一个新的权衡。至于元宇宙什么的,那就跟豆瓣没什么关系了。
钱皓频道分析师田箫:
单纯按照互联网产品的三大要求,使用场景高频、用户刚需、抓住用户痛点从商业价值上评判,豆瓣做得显然不够,这也是豆瓣始终跑得很慢的原因。但从阿北的各种表态来看,始终坚持情怀与独立的豆瓣显然也并不想因过快的商业化而丢失自己的独特风格。
但在备受水军困扰的当前,豆瓣的内容公信力遭到了质疑,以“文艺青年”为主体的用户在大众化历程中逐渐被稀释,小众文艺社区氛围带来的强烈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在用户身上逐渐消退。我们看到,如今的豆瓣没有独特到用户放不下的地步,原有的老用户也纷纷离开,豆瓣正在背离其坚持至今的理想。
资深媒体人猎手:
豆瓣的价值,应该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比如他是C端影迷的自发形成的评分,而猫眼淘票票给的评分则来源不明。还有就是豆瓣评分是独立第三方,而猫眼淘票票自己就是电影出品方和宣发方,他们给分有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感觉,很难让人全信。但是这几年因为大量宣发和出品方都去操纵豆瓣评分,包括这几天还爆出了有人为了黑王一博故意给《风起洛阳》打低分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所以豆瓣的权威性已经大大下降了。再加上,豆瓣本身存在的问题,他的受众层次决定了一些作品的评分很难公允,特别是对于依靠下沉市场的影视剧来说。
三节课内容编辑游人:
豆瓣阿北在15年接受采访时,讲过关于打分和水军的问题。他的核心思想,大概是:
1、一人一票制度,不论你是专业的影评员、资深电影爱好者、导演编剧从业者还是普通的路人邻居,来到豆瓣都只是一人一票。阿北将其称之为【大众评审】,这意味着其中可能包含着很多主观化的想法,比如心情不好就是要打个低分,或者主角粉丝来刷个高分,但阿北相信这些会在足够的大众基量面前达到不足以影响评分结果的地步。